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商情快递

价格回归 中国奶业进入盘整期

2008-01-22 13:38     来源:-- 中国台湾网综合     编辑:胡珊珊
  2007年以来,市场价格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食品市场国内外“涨声一片”。从粮食、猪肉、食用油到啤酒、牛奶、方便面……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2007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3%,猪肉价格上涨54.9%,鲜蛋价格上涨14.3%,鲜菜价格上涨29.9%,关于食品涨价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 。

  对于历经残酷价格战的乳品行业来说,这个冬天吹响的是价格理性回归的号角。

    牛奶调价

    行业求生的无奈之举 


    对于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来说,基于原材料成本升高而产生的涨价要比因为恶性竞争产生的价格跳水大赛要科学得多。这个道理正好印证了当下国内市场的牛奶价格上调现象。

    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牛奶行业几乎全盘亏损。特别是岁末最后两月,乳制品企业谁卖出的牛奶越多,谁就亏损得越厉害。据业内人士介绍,1997年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无菌乳时,250ml利乐砖纯牛奶的市场价为3.6元/包;到了1999年,这一产品的售价降为2.5元/包;再到2006、2007年,又降为2.0元/包,有的月份甚至降到1.6元/包,2007年第四季度牛奶价格虽有一定回归,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奶贱如水”的悖论。整体来看,10年间牛奶价格步步走低,但成本却一路攀升…… 

    目前,全球食品零售价格正朝30年来最大年度增幅逼近,全球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食品价格飙升时期,乳制品行业面临着全球性的奶源紧缺、饲料涨价、乳清蛋白涨价、白糖涨价、汽油涨价等成本增加因素。 

    据统计,中国乳制品企业2004年即有1/3以上亏损。龙头企业的亏损必然累及奶农,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奶农的亏本率即高达1/3以上。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到2007年11月份和12月份,牛奶价格虽然有所回归,但如果进行单月核算,中国乳业却步入了全行业亏损状态。

    变则通,不变则亡。历经价格战的残酷血洗,再加上原材料成本的成倍增加,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一线。面对整体上涨的市场格局,牛奶调价既是乳制品行业生存下去的无奈之举,也是扭转整个行业亏损的一个契机。

    持续发展

    自己“造血”破解低价困局 


    “奶贱于水”曾经是乳制品市场价格战白热化的标志性特征,然而这更是乳业长期过度竞争的恶果。恶性低价竞争,表面上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实际上是整个乳制品产业链毁灭性灾难的导火索。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让企业无力承担生产成本,只能走向倒闭的坟墓,迫使至少1/3的养殖户亏本,不得不含泪宰牛、杀牛。

    为了防止整个乳制品行业崩溃垮塌, 2007年9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来扶持乳业的发展。然而,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国家投入,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让行业回归到理性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乳业长期积累的复杂矛盾,单纯依赖政府“输血”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必须靠增强行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来逐步破解。

    中国乳业如何“造血”?关键在于市场升级,跳出长期恶性竞争的圈子,回归市场理性,还企业与奶农一个合理的利益。得以生存,方能谋求发展。通过价格杠杆的调整,保证企业能够克服原材料上涨的成本压力,才能让长期亏损的乳业缓一口气,整个乳业生态圈才能休养生息,继续循环,才有可能期待它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十年磨一剑

    练好内功方能柳暗花明 


    从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间,几乎所有食品类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如猪肉价格上涨30%),惟独牛奶价格“不升反降”。都说“十年磨一剑”,10年来一路砍价、“奶贱于水”、全行业面临亏损的现状已经让中国乳业“透支”太多。近期的价格调整成为乳业“解套”的第一缕曙光。让牛奶价格回归理性,已经成为牛奶行业2008年必须面临的抉择,也是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过2007年岁末的价格调整,牛奶的价格开始逐渐回归理性,而调整之后的价格也仅仅相当于1999年的价格水平。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开放化市场。国际品牌的强烈冲击,国内市场的群雄逐鹿,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练好内功,主动积极地去迎合市场的变化,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在市场一片涨价风潮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用辨证的眼光去伪存真。合乎市场规律的调价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维系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天平砝码。显然,中国市场的牛奶调价是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的绝地反击。相信中国乳业在历经这样的生死考验后,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  
 
   政策未出台      
 
  各地奶价还将上涨     
 
  奶业巨头抢购奶源成本上涨价格虚高

  河南:液态奶一夜间涨三成    
 
 记者近日在郑州市几家大超市调查后发现,郑州市民喜欢喝的本地花花牛酸奶一夜之间涨了三成。

    据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200克玻璃瓶装的酸奶,零售价每瓶由1元涨到1.3元。227克袋装的纯牛奶,价格也由1元涨到1.3元,各种酸奶和纯奶的价格涨幅普遍高达30%。记者还了解到,早在去年10月份,包括伊利、蒙牛等在内的多个品牌就已提高了纯牛奶的价格。

    对此,伊利、光明、三鹿、花花牛等厂家促销员解释说,元旦前,厂家便向卖场和超市下达了价格上调的通知,主要是因为奶源紧张和运费上涨所致,如果价格仍不上浮,企业则难以为继。

    河南省奶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液态奶涨价原因,一是由于国际奶粉市场涨价;二是伊利、蒙牛两大集团放弃奶粉市场,重新占据奶源市场,为抢购奶源造成价格虚高。就河南而言,主要是伊利和蒙牛两大生产企业竞争激烈,导致原奶价格、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目前,河南市场原奶价格每公斤在2.6元至2.9元之间,但由于伊利目前收购价每公斤在3.0元至3.15元、蒙牛收购价每公斤为3.0元至3.10元,两家还在不断的涨价,导致河南原奶市场涨幅已超过61%。

  原材料价格上涨经销商大量囤积  
 
  长春:部分超市奶粉缺货

  元旦过后,于女士在长春红旗街附近某大型超市发现,她经常选购的一款进口奶粉的货架竟然空了,她之后又去了几家超市,都没有买到此款奶粉。不仅如此,其他知名品牌的奶粉也纷纷打出了断货标签。对此,《市场报》记者走访了长春市几家超市及商场发现,奶粉断货现象普遍存在。

    某知名品牌奶粉吉林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奶粉断货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货源紧张。由于进口奶粉的原材料主产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相关奶制品的原料出口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因此国内奶粉市场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只能不断以库存来维持供货,但面对庞大的消费人群,库存很快就销售一空。

    “除了原材料紧张的因素外,部分经销商为了能够在2008奥运生育高峰年获得更大的利润,大量囤积货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奶粉市场断货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披露。

    该人士认为,在奶源减少的情况下,供求关系决定了涨价的趋势。如果奶粉市场长时间处于货源紧缺的状况,那么相应的市场价格也会不断提高,囤货者也会因此获得更高的利润。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