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洽会、台湾名品会回眸
9月21日,2010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和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落下帷幕。50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批务实高效的对接成果,让这场每年金秋时节都会举办的经贸盛会,留下了比往年更多的亮点。
亮点一:“宁台合作”,新主题下拓展新空间
办了21年的金洽会,一直是南京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金洽会与2010年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同期召开,并确定了一个全新的主题——“宁台合作”。
9月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刚刚生效,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恰恰是ECFA正式生效后,大陆和台湾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经贸活动,影响广泛。2009年的首届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大获成功,鼓舞了台湾中小企业开拓大陆市场的信心,今年的交易会期间,宁台两地合力打造的“永不落幕的台湾名品会”——台湾名品城,也同期盛大开业。
宁台合作,正是当前经贸领域的热点。
事实证明,这一主题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两大盛会举办期间,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嘉宾、超过8000位采购商前来南京赴会;据会展办统计,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举办4天,进场参观总人数达30.2万人,现场售卖和签订的意向采购协议总额达到了8.05亿美元,突破了去年的纪录。金洽会的重点签约外资项目中,台资占了近30%,一大批宁台合作项目在盛会期间得到了推进。
盛会期间,我市有关部门与台北世贸中心、台湾工业总会等六大行业公会分别签署了6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台合作正在打开全新的空间:台湾大企业来扎营,中小企业也来试水;制造业有大项目,商业、现代服务业领域也有大手笔合作。宁台两地的会展业正在深度接触,要把台湾的游戏展、电子展、食品展等逐步吸引到南京来,通过会展业“穿针引线”,将南京打造为台湾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亮点二:好项目好政策,诚意留住台商和民企
金洽会、南京台湾名品会从开幕到落幕,前后只有短短4天,而这4天的背后,是南京市多路人马提前数月的紧张筹备。
正因为前期做足了功课,9月份,面对来自海内外的客商,南京推出了一批沉甸甸的政策和招商项目。
大会召开前夕,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宁台合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包括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交流、贸易合作等多个领域的30条新政,以全面推进宁台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深度对接”。
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府推出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100个重点大项目向民企开放,与之配套,新起草的《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还在大会期间推出来,向民企征求意见。
南京人的诚意,在这批项目和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得到了台商和民企的热烈回应。台湾名品城内,207户台湾商家“安营扎寨”;金融领域,两家台湾金融机构正酝酿在南京设立办事处……面向民企的100个重大项目发布以后,已有不少民企对项目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好了要大干一场。随着洽谈的深度推进,台资、民资将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亮点三:会风务实高效,推进“深度对接”
在采访中,记者还强烈感受到了“务实高效”的办会作风。
务实,首先体现在项目和政策上。南京100个重大项目向民企开放,项目的筛选过程颇费心思。市发改委人士说,这100个项目挑了又挑,改了又改。民营企业投资是要讲究回报的,因此首先剔除了一批纯公益项目,并且明确了每个项目的投资回报方式、回报率。在与民营企业交流之后,一些被他们认为缺乏可操作性的项目也统统拿掉了。南京市投促委起草《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时,也是几易其稿。该部门的人士说,政策定出来一定要“务实”,因此把《意见》水分挤了又挤,只留下了“干货”。
务实,还体现在客商的组织和邀请上。两大盛会举办之前,全市48个部门、区县、开发区“八仙过海”,邀请了1万多专业买家前来与台商对接;在商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机电进出口商会以及全国贸促系统的协助下,南京又邀请到重要买家1000多人,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还特地把两大专业会议移到南京召开,让参会的各企业老板抽时间进场与台商进行洽谈。
招商洽谈不再是“漫天撒网”和“蜻蜓点水”,强调的是“深度对接”。在名品交易会的海峡两岸“一对一采购洽谈会现场”,数百位有备而来的台商,与现场的100多家大陆重点采购商进行了“车轮式洽谈”,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达成了近5.3亿元的采购意向。在其他各个专场活动中,“深度对接”也让大批内外资合作项目得到了实质性推进,180个重点项目签约。 (记者 张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