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福建漳浦创业:我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在这里,我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在福建漳浦县投资创业的许多台商,谈及自己西进登陆的发展历程如是说。
拥有一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漳浦县,已成为台农最常履及之地。早在两岸交流大门尚未开启之前,就有台湾农民来到漳浦县“试水”。
开启两岸农业合作之门
一九八五年初,漳浦旧镇镇白沙村发生了一件让当地人感到十分新鲜的事:一名来自海峡东岸的邱姓台胞,租赁村里的一大片虾池,挂牌成立了对虾养殖公司,发展草虾养殖及虾苗人工培育。这是当时漳浦乃至福建第一家由台胞出资成立的农业企业。
邱姓台胞叫邱伏对,由于担心台湾当局的追究,在初到大陆的几年中,一直不肯轻易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别人,只让人称他邱先生。邱先生原在台从事对虾养殖,由于虾池长年使用,没有轮替,以至养殖年年亏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素来被人称之为有远见的他,听到个别回到大陆探亲的朋友说,祖国大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就立即看到自己事业振兴的希望。他假借外出旅游观光,通过第三地辗转回到祖国大陆。之后,他先后考察了广东、福建等地,寻找自己事业发展的落脚点。最后,他把眼光投向漳浦县,把投资创业的地方定位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白沙村。
应该说,邱先生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过,他做梦也想不到,他的一个不经意之举竟开启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之门,随后相继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浪潮。
创业者纷至沓来
近二十年来,台湾本土农业的岛内发展空间狭窄,土地、劳动力紧缺,以及农产品成本大幅提升等矛盾愈显突出。亟待再创“第二春”的台湾农业界逐渐将目光转向了与台湾农业具有高度互补性的祖国大陆。一九九三年,年近六十的李瑞河便怀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回到祖籍地漳浦县“二度创业”,创建了天福集团。如今,天福集团已形成集茶叶自产、制销、科研、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集团,拥有九百多家直营连锁店,业务范围遍及全国,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目前,漳浦累计批准台资企业五百二十六家,合同台资额逾十三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七点八亿美元。
新生一代接踵而至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黄圣闵,台湾台南县玉井乡人,祖籍漳州芗城区,台湾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台湾工作三年。去年初,黄圣闵看到大陆产业发展的硬环境、软环境提升愈发快速,便放弃在台湾的工作,与父亲一起投资一千万元创办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建成一个占地三十亩、专门培育蝴蝶兰种苗的基地。该公司现主产素有“幸福之花”美称的兰中之冠蝴蝶兰,其中七成以上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地区,预计今年可生产五百万株、出口三百五十万株。
作为新一代的台湾青年,像黄圣闵这样来到漳浦投资创业、打拼自己一片新天地的,已经数不胜数,逐渐成为在漳浦投资农业企业千余名台商中的新生力量。他们表示,他们会致力两岸的交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