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对珠三角的启示: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
此番金融海啸来袭,企业家见面常用一句话互为勉励:“剩”者,胜也。
长三角与珠三角,身处当仁不让的中国经济核心家族,危机之下,以不尽相同但又共有所指的身姿转型变脸,自身所持的路径样本,被印上危机倒逼、适者生存的影子。
谁能成为金融危机后的“剩”者,现在还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但在“剩”者之路上,昆山、温州、义乌三城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温州到义乌,义乌到昆山,昆山到温州,距离分别是:310公里、391公里、685公里。三城连线,那是一个不尽规则、十分有趣的“小三角”。
一个因全国1/9台资积聚,被谓之以“小台北”;一个以小小纽扣、根针丝线撬动数以亿计的财富价值;一个拥14万家民企,走南闯北,30年来不断书写“中国犹太”的市场传奇。
危机拂过,没有谁置身其外。唇亡齿寒的交结中,凉与热的感同身受,三城命运丝丝入扣,长三角一市两省联手共度时艰送一体化加速一程。
【倒逼转型】
坐等肃杀严冬还是创造春暖花开
“危机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但昆山不少企业销售收入直线上升,订单铺开至全年。”循此信息,记者直奔昆山。2月18日,步入昆山市外经贸局大门,空空如也的办公楼里,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受访者。“早已倾巢出动了!”一位干部称,当地外经贸方面本月已经开赴日韩招商,此后还有3月欧美招商、4月南方招商,“日程都排满了!”为全年保增长,昆山全民皆兵,“开门红”被当地政府格外看重。2月19日,连日阴雨笼罩之下,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静谧整齐的厂区内,初看冷清,生产车间却繁忙。春暖花开,经受“企业倒闭风潮”传闻的扰袭后,昆山3200多家台企厂区内机器的持续轰鸣声宣告了它的“王者归来”。昆山历史上因许多原因被归为“昆山现象”,此番台商漂亮转型,又给“昆山现象”注入新的涵义。
青花瓷与中国风,不再专属周杰伦,而是令人惊奇地出现在一张薄薄的、零售价为1.5元的碟片上。
推出4个多月,每月售出40多万片。个性化产品引得热卖,这让昆山沪铼光电公司来自台湾的行政协理张鸣仁很兴奋,“持续热销,没想到市场反应这么热烈。”。
面朝市场,沪铼以差异化入市,于谨慎的试探中,敲开市场之门。
4个月以前,张鸣仁还笑不出来。经济危机对沪铼低端产品造成了较大波及。“第三、四季度销量下降了1—2成,订单明显减少,但高端产品几未受影响。”
这让张鸣仁感慨。最初以低端入市,其后转向有序推进品牌拓伸,如今高端产品已占7成,这被张鸣仁视作幸免于难的“护身锦囊”。
去年的危机中,昆山9成企业卷入风暴,37家企业倒闭。但与此同时,主导当地经济命脉的台企多数却通过创立自主品牌、进军研发和销售两端,拓展内销市场,谋求到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
在当地采访时,一点让记者印象深刻:当初靠到上海虹桥机场“逮”外商起家的昆山,已经从“土地招商”跳入到“精细化产业链招商”。昆山外经贸局介绍,经多年发展,昆山已形成电子、精密机械、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形成了以主要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
以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例,上面2000多个零部件,“在昆山50公里范围内都能找到生产厂家。”
荣誉复加、“马太效应”呈现之时,昆山没有陶醉,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当地有关部门告诉有记者,昆山已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这不能不令人感叹!
竞天而食,逼迫下自救。昆山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蔡一明认为,“得益于二十多年来昆山建立起的完整产业链条,及早展开的企业转型和政府服务,危机中,多数企业受到的伤害较轻,度过金融海啸后将活得更好。”
为确保“开门红”顺利兑现,昆山市派员主动出击,对10条产业链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市外经贸局专门列出100个在谈项目、100家千万美元以上重点外资开工项目和100家规模投产外企,指定专人跟踪服务。
“2008年是我们有史以来引进外资最多的一年!”昆山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称。当地海关提供的数据统计则显示,2009年昆山的开局不凡,在1月份的传统出口淡季,当地企业出口总额竟达到26.1亿美元,位列江苏前列。更值得关注的是,制造工厂昆山2008年的服务业投资已占注册外资37%,而这一项上年同期只有不到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