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下台商的求存术:抢单求生获利不减
在金融海啸袭击下,“无薪假、裁员、甚至关厂……”,似乎成为媒体形容台商的刻板词汇,但曾经撑过亚洲金融风暴的台商,农历春节开工以后,依然有不少厂商,无论是透过生产过程E化、抢别人订单,分散投资风险,充份展现伸缩自如的金融海啸求存术。
据中国时报报道,去年下半年金融海啸袭击全球,导致欧美大厂下单保守后,广东省东莞市这大陆劳力密集工业、出口加工台商聚集基地,理所当然被视为重灾区。全球知名的百叶窗制造厂亿丰似乎与外界的风暴隔着一层厚厚的铜墙铁壁。亿丰早在几年前就注意到,美国、澳洲、欧洲等已开发国家,高级住宅窗户几乎是采量身订做的木质百叶窗。
窗帘采客制化 亿丰鹤立鸡群
于是电子大厂的客制化模式就这么与传统窗帘产业结合在一起,当不少台商窗帘业者因订单缩减苦撑之际,亿丰先将欧美客户的个人化需求,经由网际网路,立即回传给在大陆的生产中心,透过电脑排序分类成各种订单,短短两周的时间即可在大陆生产完成,客制化价格高又可做到零库存,在大陆生产业又让成本降低,替客户量身订作及电子化成为亿丰鹤立鸡群的良方。
“现在才谈转型、技术升级,甚至改攻内需市场,都有点缓不济急”,汉邦管理顾问公司负责人史芳铭会计师指出,像亿丰的例子其实就是提高自己产品价值,高消费群原本就比较不受景气影响。
内需市场稳 旺旺等获利不减
另一种能在金融海啸中屹立不摇的台商,有的是所谓“不景气商机”,民众节能减碳让自行车及太阳能产业一路夯到底;大陆民众口袋变浅了,也让旺旺、康师傅等食品速食面台商仍然稳定成长,“当然背靠大陆相对稳定的内需市场,是这些食品大厂依旧获利不减的另一原因,但抢占大陆内需市场绝非一蹴可及。”
老台商则寻求把鸡蛋放到其他篮子内,趁不景气时造成投资成本也低,进军其他市场。从事窗帘出口的广州台商协会会长、敏丰国际公司董事长程丰原在这一波全球不景气中,公司出口量至少掉了两成。
程丰原指出,他除节省生产成本,部分产品改采外包外,也跨足科技业,积极分散投资风险。“我看好目前两岸都看好的太阳能产业,已透过朋友引介前台湾工研院的技术团队,预估投资额约四十八亿元台币”。
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台商协会前会长叶惠德去年也涉足电子产业,投资总额高达约十五亿元台币。“任何危机都是一个转机。想办法过了这一关,企业就增加了一层功力。”
当然大部分的老台商,还是像经营鞋业出口的台企联会长张汉文一样,在这波不景气中保守以对。张汉文说,就算偶尔欧美订单涌现,但担心货款“拖拖拉拉付不出来”,因此加倍预留周转资金,今年春节后招工数量比去年也大幅减少。
中央下令买国产品 台商抢单
“在不景气中要生存就是抢别人的订单!”富兰德连事业群总经理、台商张老师刘芳荣表示,他最近走访不少台商,发现如果是经营各类管线接头,或是工业设备的零组件,生产的产品与国际大品牌一样的台商,就因抢得别人的订单而额外获利。刘芳荣说,在景气好时,大陆无论是政府或是国有企业,喜欢花大钱开国际标,“什么都要买国际上最响亮、最有名的品牌”,金融海啸一下来,中央政府下令要省钱,“荣景时考虑的是品牌,景气差时价格就格外敏感”。
金融海啸就这样推波助澜,把原本从欧美大厂的订单,冲到台商这来,刘芳荣指出,“最近大陆不少原本给日本的订单,确实有移到台湾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大陆在不景气下,为了救失业纷纷要求政府采购,必须要买自制化国产比例高产品,也是让部分台商能抢单的另一主因。
宏碁创办人施振荣日前曾说,不能存活就光荣牺牲,但不少台商再度证明不景气下的经营方式绝非生存或死亡的二择一是非题,而是有多种可能的选择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