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王徐瑾:老实人做生意 开创一片天
坎坷
“5元钱的东西别人卖15元,我说卖到7元钱就可以了。连我母亲都会骂我:你跟钱有仇啊?”王徐瑾慢条斯理地说。
王徐瑾,1961年出生,祖籍江苏镇江,外表看起来很像山东大汉,敦实的身材,硬朗的外形,但是说起话来,典型的台湾男子,不紧不慢。
他学的是电机专业,在美国修过电机,在台湾做过警察、老师。来到大陆后,他尝试做起了生意。
1991年,王徐瑾来到南京,尝试过很多领域的生意:从最先做医疗器械,到做远程监控设备,还做过史密欧电话机的推广……
“远程监控设备做了两年多,但是当时市场效果并不是很好。”王徐瑾说,“如果坚持到现在就不一样了。”
“我做的史密欧电话机刚推向市场的时候很火,但是不久就到处是盗版……”
“现在呢?”记者问。
“继续作医疗器械的同时,现在尝试做台湾的美食小吃。”王徐瑾说,“我父亲曾经有个心愿,希望在南京可以吃到地道的台湾美食。”
“价格呢?”
“我比较老实,台湾小吃的价格像我的人一样很老实。”王徐瑾的这句回答,好像朋友们对他的个人评价一样,实实在在。
争论
听到王徐瑾的经历,记者觉得他走的路之所以比较坎坷,有市场不完善的客观问题,也有他自身的主观问题。王徐瑾的家境条件比较好,这使得他与记者更多接触的那些白手起家的台商有着很多不同,不如说观念上的不同。简单来说,他没有商人那种“精明”,却更多是一个读书人的“淡然”。
做生意,这样能行吗?在个别观点上,记者忍不住与之争论几句。
“我经常会心软,总是把钱先替别人垫上,但是收不到钱的时候却经不住别人的各种借口。”王徐瑾说。
“做生意经常垫钱而收不回钱,谁能吃得消?”记者问道。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很不好意思向朋友开口请求帮助,更多是自己在扛着。”
“做生意遇到困难很正常,互相帮助更正常啊。”记者不解。
最后,记者和他开玩笑说:“我好像比你会做生意。”王徐瑾笑了,“所以我说你采访我,我很不好意思啦。”
淡定
“既然在南京这些年生意做得不是很大,为何还要留在南京?”记者直接问他。
他憨憨地说,这里有很多好朋友,不舍得离开他们。“我的兴趣就是在家里做顿饭朋友来聚会。”
说到友情,记者在南京的一天见到了他的不少朋友,大陆的朋友甚至比台湾的朋友还多。他的一个朋友沈先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最初做生意的时候,王徐瑾被人诬陷,这位沈先生正好负责调查这个案子。王徐瑾第一次约他吃饭,他本以为会像其他生意人一样安排在高级的酒店里,但是到了约定地点一看,竟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大排档。“当时我就感觉这是一个很老实的人,这样的人为何要做违法的事情?”沈先生说,后来在深入调查中,发现果然是诬陷。“好人一个。”沈先生对王徐瑾的评价简单干脆。
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自己的小孩子更是体贴入微。王徐瑾有一对上初三的双胞胎女儿和一个上初一的儿子。“为小孩子我再奋斗10年。”王徐瑾笑着说。
王徐瑾还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也在做一些美容保健的筹备工作。从法国引进一些美容仪器和保健产品。“我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做生意,有起有落,低潮的时候能顶得住,辉煌的时候要能继续前进。”
听到这一句,记者若有所悟:在生意人精明当道的今天,这种淡然中的坚持,谁说不会创造另一份成功呢?老实人做生意,谁能说没有另一片天呢?(徐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