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漳州:将“台胞祖地”建设成“台商宝地”

2008-08-29 12:5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方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数以万计台商和台农跨过浅浅的海峡,来到祖籍地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与大陆同胞联手,共创美好未来。在漳浦30万亩台湾农民创业园中,记者看到一个个台湾农民在这里大显身手,精彩演绎精致农业梦想。他们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里是我们的创业乐园!”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建文介绍说,自国家正式批准在漳浦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三年来,创业园六个产业功能区已吸引前来投资兴业的台资农业企业64家,总投资9950万美元,年产值达15亿元人民币。

  何止漳浦县是台湾农民创业乐园。近年来,漳州市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确立了“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将“感情招商”升华为“优势招商”,有力地推动台商由“亲情投资”转向“效益投资”。如今整个漳州大地都已成为台商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感情招商”升华为“优势招商”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为漳州的约占40%,是全国首批的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

  多年来,漳州市积极打响“祖地”品牌,深入开展“感情招商”,并形成“只要有百分一希望,就投入百分百努力”的招商工作理念。据漳州市副市长王耀泉介绍,10多年来,漳州台资农业项目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后劲不断增强。目前,漳州市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企业近千家,约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10,成为全国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设区市。

  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为漳州再次提供一个良好发展机遇。在欣喜的同时,漳州市领导清醒地看到,随着内陆地区开放加强,漳州优势日益缩小,仅靠感情引资、靠优惠政策招商的做法日趋乏力,台资已从“漏斗型”逐步转向“扩散型”。要保持漳州在海西建设中领先地位,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漳州面对台湾,背靠腹地,自古就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商埠,全市不仅拥有长达715公里的海岸线,而且可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30多个,最深处可建30万吨以上泊位。营造港湾城市,大力吸引台商投资,促进两岸直接“三通”,漳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说,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把握目前两岸关系缓和、两岸“三通”积极发展的机遇,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好”字当头谋发展,全面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奋力打造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

  将“台胞祖籍地”建设成“台商创业宝地”,将“感情招商”升华为“优势招商”,由农业向工业迈进。思路上的转变和实践上的先试先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投资漳州、建设家乡的新浪潮。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