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天时、地利、人和 台商台农的大陆创业版图

2008-05-15 16:05     来源:新华商     编辑:张方翼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在福建、海南、广东、江苏、广西,在湖南、湖北、江西、宁夏和东北三省等大陆各地,活跃着数以万计的台商和台农的创业背影,他们与大陆同胞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美好未来。

  海峡两岸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喜逢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一互利双赢的合作大潮中,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而在祖国大陆农、林、牧、副、渔的“百花园”中,已是群芳吐艳,万紫千红,一个更灿烂的春天正频频向我们招手……

  福建:首开两岸农业合作 如今全省硕果累累

  虽是冬日,但位于闽南漳州南靖县的金山镇闽台农业试验区却艳阳高照,花果飘香。在果园里,台商傅明鸿看着满树的水果,喜笑颜开,他说:“春节之后,我估算了一下,单杨桃、金苹枣就收入14万到15万元,这些树上的水果,已经有买主了。”

  1994年春,从台中只身来到南靖金山镇的傅明鸿,种植了80亩金苹枣、“小兰”西瓜和杨桃等台湾水果,连年高产,畅销福建各地及港澳。接着,他又从台湾引进茂谷柑、莲雾、火龙果等20多种水果,也获得成功。不久,曾吉隆、吴伯州、廖达上等六位有文化、懂技术的台湾农民,携资600多万元加盟该试验区这个团队,共同创建南靖“台湾村”。

  台商林裕胜1992年到福州投资中成药加工业,2001年为扩大经营,在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发了35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最初设想,整个基地三年建设完成,结果两年就开发出来了。”林裕胜兴奋地说:“因为当地政府对道路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很到位,包括道路两旁还种了5万棵绿化树,这节省了我们开发的时间”

  “原来办理‘濒危植物证’,要用1个月时间,现在三、四天就可以了。”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张唐维对相关政府部门的服务很满意。这家专营台湾蝴蝶兰种苗的公司2001年从50万美元起家,目前,其种植基地已从当初的2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平方米。

  台商李瑞河在漳州创办的天福集团,经十几年发展,现已拥有近800家直营连锁店、5家茶叶及茶食品加工厂、两家茶博物馆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成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茶叶综合企业集团。

  在福建从一个个台商、台农的口中,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里,人们听到、看到许多许多关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农民创业园成长的点点滴滴,而更多的动人的创业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自然气候条件相似,又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福建充分发挥闽台两地地缘相邻、血缘相亲、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农业环境相似的五缘优势,积极开展两岸农业合作交流。1997年,福州、漳州获批成为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因之成为台商、台农投资农业的热点地区。2005年,试验区又扩大至福建全省,闽台农业合作自此进入了领域更广、层次更高的新阶段。

  闽台农业合作20余年,到福建投资的台资农业企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初级农产品的小规模种植、养殖,向资金、技术、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转变 ;从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精加工、营销及休闲、观光农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并拓展至农业科技、教育、经营、管理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产业形式也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向整体配套方向发展,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跟进;同类企业呈现区域化发展态势,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区域,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如龙海渔业合作密集区、仙游甜柿种植基地、清流蜜雪梨生产基地、厦门美格台湾名优特果苗基地,以及漳浦花卉生产基地、东山渔业合作密集区等等,都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成功典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据福建省农业厅统计,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783个,合同利用台资21.6亿美元,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先进设备5000多台套,以及栽培、养殖、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福建已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合作的高密集区。

  福建省台办主任邓本元说,福建今后将进一步深入实施有关规划,加快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福建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和漳浦、福清、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到福建投资创业。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