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俚语,闽台相通 (上)
B
人未到,缘先到
新娘即将离开娘家时,媒人要提早打轿到男家,一来告诉“新娘轿”到达的时间,而来向新郎的家人“撒铅钱”,媒人手挎一只外涂红漆的蔑篮子,叫“红茄篮”或“媒人篮仔”,也叫“头前行”,篮子里装有12—16种东西,大概有:铅钱、春粟、大麦、玉米、高粱、大豆、糖果,并蒂龙眼干两个,中间贴红纸的带壳花生、木炭、棉花各两个,两扎红丝线,花椒,风葱,春花一对,并连肉骨两块等。这些东西都是土地上长出的五谷和植物,具有旺盛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又是农业社会人民群众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也是娘家希望女儿今后能过着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日子。
“铅钱”是一种用铅粉铸成的小圆形薄片,“铅”与“缘”谐音,是“结缘”、“缘分”的意思。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杜甫也有“红颜骑竹我无缘”的诗句。媒人赶在新娘未到之前向众人“撒铅钱”,还要念些“人未到,缘先到。”、“铅钱撒门口,夫妻吃到老”、“铅钱撒高高,生子中状元”、“铅钱撒落地,米粟无埭夏(放不下)”等吉祥语,也是希望新娘婚后与婆家的人和睦相处,兴旺发达的意思。
媒人撒完“铅钱”后,将红篮子放在大厅神桌上。篮子里的东西等“热闹”后再作处理。如花椒、风葱可以栽种在墙头上的瓷盆里。
C
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
旧式婚姻,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新郎、新娘要到入洞房“揭乌巾”后才首次见面,所以民间有“三个人五个目,过后无长短脚话”的故事(指媒人将一位瞎了一只眼的姑娘与一位瘸腿的男人撮合成亲)。因此女方父母担心女儿到婆家后下半辈子的命运。
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乞丐随加子(乞食袋)跑。”的封建思想指导下,父母希望女儿“从一而终”,到婆家后能“入乡随俗”、“入港顺弯”,做一个民间歌谣传唱那样的贤媳妇。这首流行于闽台地区的《榭榴姐》歌谣唱道:“榭榴姐,做人媳妇识道理。晏晏睏,早早起,梳头抹粉点胭脂。入大厅,擦桌椅,下灶口,洗碗碟;入房内,做针指;家内事,贤排比;会勤俭,嗷省钱。一家大小和厝边,呵老(夸耀)兄,呵老弟,呵老父母嗷(善于)教示,呵老家倌(公婆)好家势,呵老丈夫好八字。”
因此,婚礼中生发出一些父母希望女儿不要想家,要做好媳妇的仪式。化妆完毕后,父亲用左手拉女儿右手,右手拿碗清水,出门上轿后,将水泼向轿顶,新娘母亲随口念道:“嫁女鲤鱼出大溪,百年和谐好夫妻。七子八婿大官做,长子状元孙探花。”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清水”除了有“去污求吉利”的含义外,还有要新娘“心凉”,不要“闷家”,要在婆家扎根结果的意思。旧社会,妇女中道被休回家是极不光彩的事。所以做母亲的,女儿出嫁前要糊制两把心扇(有的用折扇),一把事先交给女儿随身保管,女儿上轿后,父母随轿在一片“哭嫁”声中送走几步,母亲将另一把心扇伸入轿窗,让女儿将所带的心扇扔出来,由新娘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拾回。这就叫“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扇”与“善”谐音,父母希望女儿改变娘家的不好习气,到婆家后一切从善。
所以“放扇落地”也就是“放下性地”(摒弃劣性)”的意思。另外,“扇”与“煽”谐音,这里又有炽盛的意思。也就是女儿像把扇,到婆家后“煽”出一团红红的火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