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海西台商活跃电子汽车产业 闽台对接演"双城记"

2008-05-05 10:11     来源:《小康》     编辑:张方翼

  如果没有从海峡东岸转移过来的企业,福建的支柱产业难以有今天的规模。

  在电子和汽车这两大福建支柱产业中,总是能看到台商活跃的身影。这些来自海峡对岸的企业扎根在福建,和福建一起成长,铸造了当地繁荣的产业经济。而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越发密切,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将更为迅速。

  “东南汽车城”

  青口镇是闽江边的一个乡镇。13年前,还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谁也想不到13年后这里会是全国少有的汽车组装和配套厂家的聚集地。

  而这一切,都只因有了东南汽车。

  1994年裕隆集团虽然已名列世界华人300强中的第5位,旗下所属的中华汽车、裕隆汽车的销量占据了台湾全岛汽车销量的一半,在台北市的大街上,每走几步即可见到一家汽车专营的门面。但在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台湾岛上,狭小和拥挤的市场,极大地限制了“汽车皇后”吴舜文的鸿鹄之志。

  而此时在海峡对岸的大陆,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却由于多年的经济滑坡以及诸多方面的原因,面临着倒闭的生死关头。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泛招商引资。

  临危受命的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凌玉章还记得这段往事,“当时,为了找到合适的‘婆家’,我们先后谈了不下十几个‘对象’,有点饥不择食的样子,仅与日本的一家汽车公司谈判就先后拿出了15套方案,最终还是没有谈成。”

  吴舜文与凌玉章不期而遇,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意。这时裕隆集团已先后派出25批250多人次,对天津、柳州、南京等地的汽车产业和投资环境进行考察并洽谈合作。

  1995年6月,吴舜文赴京,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吴表达了裕隆集团欲投资福建,通过闽台合作,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决心。此后,一切进展顺利。

  1995年1月16日,凌玉章与裕隆下属的台湾中华汽车公司在福州西湖宾馆签订了《汽车合资项目意见书》,而正是这份合约完全改写了福建不能造汽车的历史。同年9月19日,双方以各占50%股份的方式,合资成立“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其宗旨是“两岸携手,共同建设民族汽车工业”。这也是迄今为止经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最大的海峡两岸合资汽车企业。

  1996年7月,一辆标志着福建汽车工业新时代的轻客“得利卡”下线诞生了,而“得利卡”的市场反映更让东南一跃成为了中国第二大轻客制造生产企业,销售份额占市场的13%。

  东南汽车的成功,使台湾中华汽车在闽投资信心大增,增资6000万美元用于第二期扩建,导入轿车项目。利用“海峡两岸汽车工业合作”概念,东南汽车公司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轿车生产牌照并很快生产出轿车——东南菱帅。2003年3月21日,第一架代表福建半个世纪以来造车梦想的东南菱帅下线了,而驾驶者竟是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2006年10月26日,三菱戈蓝豪华轿车下线。这是福建生产的第一款中高级轿车。

  由于中华汽车有限公司是台湾汽车老厂,自东南汽车在青口镇落户后,长期在台湾与中华汽车默契配合的30多家汽车配件厂家也纷纷搬迁至闽侯青口镇,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东南汽车城”。

  随着东南汽车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有100多家配套厂众星拱月般地分布在东南汽车城周围。

  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福建汽车时代来临。东南汽车也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成功典范”。

  “可以说闽台合作是福建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一个跳板和重要的基石。”

  从2000年开始,东南汽车成功吸引了戴姆勒、三菱、克莱斯勒等汽车国际巨头的注意,顺利实现了闽台合作和国际合作两个战略的平滑接轨。

  2007年,美国克莱斯勒的技术和品牌落户东南汽车,被誉为全球MPV鼻祖的克莱斯勒大捷龙、道奇凯领正是在东南汽车制造并上市。2007年6 月,与戴姆勒合资合作,福建戴姆勒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诞生。2008年底,福建戴姆勒汽车公司,将完成厂房基建设备的安装,到2009年德众汽车将正式竣工投产,届时,奔驰品牌的新兴客户将在福建正式下线上市,也将以此为出口基地销往亚太市场。

  “未来两岸实现三通,我们的汽车有可能整台返销台湾,从而进一步拓宽东南汽车的市场,”东南汽车公关部副部长郭海鹰对《小康》表示,“同时将在人流、物流等方面节约成本,必将吸引更多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落地,从而促进两岸汽车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业对接,并提升两岸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一个东南汽车项目,带领着福建汽车工业从汽车弱省走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