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我们这30年:台商在厦门垒起“安乐窝”

2008-04-23 10:43     来源:厦门广电网     编辑:张方翼

  厦门是台商最早投资的祖国大陆城市之一,也是目前拥有最多台商投资区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厦门的台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规模传统工业转向大型高新技术产业,他们为厦门的工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政策开放经济发展的厦门也成为了众多台商安居乐业的第二故乡。今天的改革开放30年特别报道《我们这三十年》,记者晓露就和您说说台商在厦门的故事。
   
  来厦门投资兴业已有20个年头的台商黄锡斌,刚步入厦门土地的时候算是个“吃螃蟹”的人。那时的台资企业大都集中在广东省内,而且是以“第三地”的名义间接投资。而黄锡斌却执意要一步到位地把企业建在厦门,只因为他相信在这座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里定能有所作为。1988年,他在湖里区租下30亩厂区,靠生产保温瓶挖出了第一桶金。
   
  厦门西华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台商 黄锡斌:那时侯的厦门工业很薄弱,配套很困难,很多东西要从台湾和国外引进。
   
  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相继批准海沧、杏林和集美为台商投资区。黄锡斌信心满满地把企业转到了集美,并且认准商机转行做起了家具,没想到却在销售上遇到了困难。
   
  厦门西华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台商 黄锡斌:厦门市政府帮了很大的忙。我们打出样品来之后,不知道东西往那里卖,厦门市政府就替我们在广交会争取到一个标准摊位,让我们去试,结果一试效果非常好。
   
  白手起家的黄锡斌没想到在厦门找到了“靠山”,帮助他把西华家具的品牌在国际上打响,而黄锡斌也把“在厦门投资能赚钱”的消息迅速传回台湾。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厦门引进台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厦台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成为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先行先试基地。此时,渐渐增多的台商们,已经不满足于几家企业的私下交往。1992年12月20日,“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正式成立。
   
  台商曾钦照先生是厦门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现任会长,他告诉我们,厦门台商协会的会员企业已从成立时的几十家发展到700多家,常住厦门的台胞有7万多人,有40位台商荣获厦门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回忆起自己和这一代台商在厦门从商的经历,他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 曾钦照:厦门跟台湾有”五缘“,就是血缘、地缘、文缘、商缘和法缘。实际上这里招商的条件是最成熟的。
   
  20多年来,台资企业在厦门从投石问路到生根发展,经历了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如今台商投资区80%的台资企业集中在电子、机械、IT、光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厦门台资企业也从原来多为百万美元以下,发展到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在厦台商的生意是越做越大,对厦门的依恋也是越来越深。
   
  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 曾钦照:我们厦门的台商企业大概有7成都会增资扩产,他赚到钱不是拿了钱就走了,他还继续把赚的钱投在这里,让他的企业更加稳固壮大,这个心态就决定了你是不是喜欢这个地方,真的想融入这个地方。
   
  记者:2001年9月8日,祖国大陆第一个台商会馆就落户在了厦门的仙岳路上。这栋总建筑面积16680平方米的12层大楼,是由厦门台商协会和部分在厦台商入股投资380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的。台商会馆建成之后,许多在厦台商纷纷表示从此他们有了在大陆、在厦门的根。
   
  每年的台交会和98投洽会上,台商们忙碌的身影是大家最熟悉的风景;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肆虐大陆中南部,他们献上570万元的爱心捐款帮助灾区;今年厦门市“两会”期间,5位在厦台商作为厦门市政协委员亮相市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厦门落地生根的台商,不再把自己当作“过客”,他们热心地融入到厦门城市建设的每一步,因为厦门就是他们的家。 记者晓露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