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双转型"不惜经济减速 台商发展跨足内需
广东产业升级令外企集中地东莞市面临企业大量外迁、GDP增长放缓等问题,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已做好经济增长减速的思想准备,但强调并未出现大规模或行业性的企业外迁和关闭。
刘志庚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东莞的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等方面。不过为了全市的升级转型,不舍得牺牲眼前的一点利益,就谋求不了长远的利益。
刘志庚说,从局部来看,转型可能对一些村、一些镇在增长幅度方面有影响,但就全市来讲,近几年引进的项目比过去大得多,整体经济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他说,去年东莞GDP的增速是18.1%,前年是18.6%,如果剔除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减速,有信心未来几年不会出现大的减速。
去年底开始,由于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国家收紧加工贸易政策,再加上东莞推进双转型战略,媒体报道,东莞市内数以千间的企业倒闭。刘志庚表示,东莞企业外迁目前是部分行业极少数企业的自发行为,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具体表现,未对东莞发展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忍痛除瘀 请走漂染大户
东莞是珠三角加工贸易类企业聚集度较高的地区。因为偷排污水而名噪一时的港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今年内将搬离东莞长安镇,这比预期中的搬迁时间,提早了5年。公开数据显示,福安对当地创造的税收每年超过千万。
年产值35亿元,曾经获得国内企业500强、2003年中国漂染工业第一名、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针织行业销售收入第一名等称号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搬迁,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一个信号。
广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两高一低已经开始针针见血了。长安镇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让福安搬走,下这个决心是很痛苦的。但是,这是产业升级的需要,必须把那些两高一低的企业淘汰,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更大的收益。
台商转型跨足内需
大陆投资环境出现激烈变动,虽然有不少台商选择出走,或是走向看来成本更低的内陆省份;不过仍有许多台资企业则考虑要在原地进行转型冲内销。
在大陆最大加工贸易基地——东莞,多数企业产品都以外销为主,不过在人民币大升近20%后,即使向来作惯了出口的制造业,但决心利用大陆市场进行内外兼具的台商却不在少数。
目前在厚街镇与沙田镇拥有庞大生产基地的东莞永晋集团董事长林世铭,即使以往产品几乎百分之百外销,但看到大陆政策鼓励扩大内需,加上人民币升值,毅然决定投入大量经费进攻内销。
林世铭第一步是先把旗下的灯饰与琉璃产品,拿出一部分作内销,他的策略是以先建立大陆营销管道为主,一方面练兵训练人才,同时也试探市场反应,并且逐步调整战略,让自己的产品能慢慢立足大陆内需市场。
为了培养种子部队,永晋选择了消费能力强的广州、东莞先设灯饰专卖店,由市场反应来作定价、商品种类的调整。至于价位较高的琉璃,林世铭采取的策略则是先从市场领先品牌的琉园挖角营销高手到永晋,然后从消费力较强的上海、广州与东莞着手,并采分进合击手法,在上海以专卖店方式销售,在东莞则在五星级饭店展开营销战。
除了自己的品牌外,林世铭还提出一个大胆构想,要在东莞厚街镇上建立一个庞大的灯饰产品展示销售中心;透过各家灯饰厂产品的集中展示,让台资企业透过这个平台,作为大陆国内销售的一个重要管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