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打造新名片:"台湾味"越来越浓
位于玉州区茂林镇金谷村的台湾农业新品种示范基地规划面积100亩,搭建大棚50个,引进台湾优良农业新品种100个。(刘钦明 摄)
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今天迎来了成立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试验区人以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倾力为玉林打造一张更为亮丽的名片——
两年,对于玉林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瞬间,然而回望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阔步走来的两年,时代,注定要在这里留下变迁的烙印。
2006年4月15日,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商务部、农业部批准,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正式成立,成为广西唯一、全国九家之一的试验区。两年来,试验区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扩大,到玉林市落户的台资企业从试验区成立前的20家增加到目前的42家。目前,应邀或主动到试验区考察,寻求商机,洽谈合作项目的台湾农业组织、各地台商协会、财团及其他团体负责人或代表共有60多批(次),约1000多人(次),达成初步投资意向的项目有10多个。主打一批“台湾特色”项目,“台湾味”越来越浓,试验区已经成为广大台商关注的热土。
解放思想,创造发展模式新优势
“在玉林市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玉林与台湾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随着试验区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凭借良好的玉台合作基础和品牌效应,以及玉林市的地缘优势,公司一定会不断发展壮大。”台资企业广西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协理黄重振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试验区工委、管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高层次交流、高技术引进、高端产品培育的桂台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的目标,全力创造发展环境新优势,切实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试验区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试验区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广西两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已开始运行。
试验区启动了科技产业园项目,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试验区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8000亩。目前,正在进行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一期工程占地500亩,总投资9600万元。试验区交流服务示范园南流江茂林段河道整治工程已得到自治区的批复,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规划设计评审,正在开展可研和初步设计工作。
多赢合作,着力打造“台湾特色”
试验区的建设发展,为台商投资玉林构建了合作平台。目前试验区已实现对台招商引资从个体转向经济组织、团体合作的新突破。把招商引资的重心转向台湾的组织、财团、团体、知名企业和台湾农业合作社联合社、台湾各级农会、台湾各党系财团、金主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达到“引来一个,带来一窝”的效果。
试验区的项目工作进一步加快。台湾农友种苗种植示范基地在原有24个大棚的基础上,新增大棚7个,面积2000平方米,新引种品种35个,目前引进的瓜果长势良好。试验区示范园花卉基地扩展到800亩,新引进台资企业2家。由试验区管委和发东养殖公司联合创建的特种水产养殖“千亩亿元”计划已于去年底启动,并完成了新增投资200万元,新建养殖温室20000平方米。试验区推进台系糖蔗种植“千亩万吨”计划,由试验区管委扶持、广西大地主农业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台系种蔗种植示范基地已达到4000亩规模,并成立了试验区甘蔗技术研究所,展开台系糖蔗的引进、研究工作。试验区绿满地提子种植基地(一期)建设完成投资800万元,种植面积200亩,引进良种18个,基地已初具规模。巨东福昌台湾种猪繁育基地已建设猪舍13栋,另有7栋猪舍计划4月份全部完成。
目前试验区还有鲟鱼产业园、宝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新项目正在落实。已经在玉林开设多家餐饮连锁店的台商林志铭先生说:“玉林有很大的吸引力,不管是语言文化,还是生活习惯,都适合我们台商投资。我对玉林的发展很有信心,还打算租一块地来创办休闲度假村,让自己在玉林有更大的发展。”
两年风雨兼程,两年艰苦创业,两年成就斐然。两年,试验区做了许多,但还有更多要做;两年,试验区有了大变化,但还有更多“要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试验区人又精神振奋地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试验区人将以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倾力为玉林打造一张更为亮丽的名片,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记者 黄云 实习生 卢玉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