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泉州热盼中央尽快批准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2008-03-11 09:44     来源:东南早报     编辑:张方翼

  近日,记者在连线北京时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明领衔提出4份建议递交大会。这4份建议分别是《关于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经济待遇问题的建议》、《关于尽快批准设立泉州(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建议》、《关于开放泉州晋江机场航空口岸的建议》、《关于中央出台由地方财力支付的增支政策前要有适当的提前量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明领衔提出《关于尽快批准设立泉州(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建议》。朱明代表认为,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条件已经成熟,其区域范围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他建议,希望尽快予以批准。

  朱明等代表认为,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已具备条件。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外向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总量位居国家地级市前列。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有900多万人,其中不乏影响大、成就突出的人士,他们长期以来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必将为推进海峡西岸和台湾经济交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早在十几年前,泉州在台商投资区规划方面已作出不少努力。省政府1995年批准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八大组团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泉州市致力于培育电子、石化等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最近一段时间来,美旗控股集团、历扬半导体、和谐光电、台湾台塑集团、台苯公司、东联化工、国乔石化、贝龙化学、李长江化工、厂化合成、力丽集团等纷纷来泉洽谈投资项目,总投资达数十亿美元,项目涉及半导体、光电、石化等领域。这为泉州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的契机,但泉州至今尚无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投资载体,弱化了泉州的对台区位优势,影响了项目的引进,制约了经济外向度的提高,不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泉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在设立台商投资区上,泉州各方面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目前,泉州台商投资区所在的洛秀组团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推进,杏田起步区已基本完成开工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东西主干道已建成通车,秀涂码头引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组团中轴南北主干道在建设中,片区开发建设条件比较成熟。该投资区将根据台湾产业升级转移动向,以泉州地区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资源为依托,吸引台湾相关产业板块转移,重点发展石化后加工、电子信息、功率半导体和光电、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板块。

  朱明等代表认为,尽快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并赋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和福州、厦门等地台商投资区的同等优惠政策,不仅有利于推进泉台经贸合作和产业对接,加快泉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福建省与台湾的“五缘”优势,拓展闽台之间“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的“六求”作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如果在泉设立台商投资区,投资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成熟一片、开发一片、滚动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成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层干部待遇要统筹考虑

  朱明在《关于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经济待遇问题的建议》中建议,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要统筹考虑,分类处置。

  据悉,连续几年来中央1号文件都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农村干部激励机制。筹划村干部补贴,解决他们的生活待遇,是落实中央文件的主要内容,也是创新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解决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朱明等代表认为,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关注和关怀,对一些曾任过村干部的对象,分类按月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和补贴(对已离任的村主干或其生活困难遗属,生活补助以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基准,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朱明代表建议,适当提高现任村主干的误工补贴。目前各地对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标准不尽相同,例如泉州的许多地方,在确定补贴对象的基础上,基本上采取“固定补贴+奖励补贴+规模(人口)补贴+年限补贴”的办法,由县级财政拨支。目前,经选举程序产生并报经民政部门确认的村干部的实有人数,往往超过县财政核定补贴时所依据组织部门的批复名额(人数),村委会则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分配,导致实际补贴被摊薄。

  统筹考虑现任村干部的社保、医保。既要考虑村干部在岗任职期限不确定性,又要考虑创造条件,保证他们离任后享有社保、医保的权益,减少其后顾之忧。

  补贴标准不实行全国划一,应留出空间,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明确规定省级配套额度,简化程序,通过转移支付,由各地民政部门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建议由主管部门调查、测算、提出并细化具体措施。

  出台由地方财力支付的增支政策要提前

  昨日,记者连线北京时获悉,朱明领衔提出《关于中央出台由地方财力支付的增支政策前要有适当的提前量的建议》。

  近几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由地方财力支付的增支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高效率、推动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有着重要意义,但也相应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给地方政府在资金调度和筹措上造成很大的困难。

  朱明等代表认为,这些政策出台时,考虑更多的是政策本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较少考虑增支因素对地方财力的影响以及与地方财政的衔接问题。由于地方财政预算必须在每年年初报经本级人大审议通过,预算一经确定,可调整的空间就相当有限,一旦遇到中央出台的由地方财力支付的增支政策,地方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在资金调度、筹措时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甚至陷入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如果中央在出台增支政策时有一定的提前量和前瞻性,让地方政策有所准备,从容作出资金安排,就可以避免出现疲于应付的被动现象,中央的政策也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落实。

  朱明等代表建议,中央今后尽量少出台由地方财力支付的增支政策,如确需出台,也应规定在政策出台后的次年开始执行,以便让地方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贯彻落实政策所需的资金,确保政策取得最佳效果。

  开放泉州晋江机场航空口岸

  朱明领衔提出《关于开放泉州晋江机场航空口岸的建议》。他建议,根据干线机场、客源优先、突出效益的原则,泉州晋江机场已具备开辟航空口岸条件,请求国务院尽快予以审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发挥侨台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对台交流,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福建省九个设区市首位,已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泉州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涉外活动日益增多,泉州市现有开放口岸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据悉,泉州航空口岸申报始于1996年,已历时11年,其间经过多次临时对外开放,已积累丰富的口岸运行经验,口岸查验监管设施已基本符合对外开放需要。因此,开放泉州航空口岸的各方面条件已具备。

  朱明等代表认为,根据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一轮发展需要,尤其是泉州晋江机场作为华东地区干线机场及补充境外和国际客源现状,为进一步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发挥泉州市在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突出作用,当前,泉州晋江机场急需正式对外开放,设立航空口岸。

  朱明代表分析,泉州航空口岸设立后,将在我国东南沿海形成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一是有利于发挥航空口岸快速、便捷、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航空客货发展,完善泉州市海空口岸发展布局,建立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区域航空枢纽地位,实现与厦门、福州航空口岸优势互补。

  二是有利于泉州乃至海峡西岸与台湾、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相关省份和境外、国际的对接,使泉州市突破资源少、市场空间小等方面的制约,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谋求更大发展。

  三是有利于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进出口和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引进海外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进而形成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大物流格局,为泉州市乃至全国发展大局服务。

  四是有利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布局,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泉州市后发优势,将泉州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整合在一起,发挥侨乡泉州北接省会福州、南接经济特区厦门的“节点”作用,尤其是充分发挥泉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作用,在对台“三通”中先行一步,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