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之混搭的“创意”
混搭的“创意”
他叫廖志荣,大家都喜欢叫他Ted。他是元华创意(Au.Dot)的老板,是一个充满文化理想,又愿意付出行动力的人。他每次都会非常热情地讲台湾的故事,好像整个台湾的风土都在他的脑子里。
在台湾映像做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的时候,为了联系台湾少数民族手艺人,邀请他们来北京参加展出,Ted自己开着车一共来来回回跑了2600多公里去跟当地少数民族当面交谈。环台旅行也只需要1600公里,2600多公里该是跑了多少趟多少圈,他觉得只有当面解释才能让台湾少数民族有亲切感、有安全感,了解全部的细节才能完全信任他。
他正是带着这样一份真诚创建自己的事业。
准确地说,元华创意是一个通路经销的店铺,店里经营的创意产品不是一个人设计的,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设计的,不过它们都经由Ted的手,亲自挑选回来。他用自己的理念为顾客集合出一些独特的创意产品,省了顾客眼花缭乱的困扰,更可贵的是这样的店铺能够为小手工、小作坊的创意工艺提供一个平台。讲起Ted的经历,他说自己的这一路其实是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一起走过的。台湾民间有很多创意人才,大家也喜欢设计些新鲜的玩意儿,刚开始只是自己做着玩,后来想着能将自己的创意设计和别人一起分享,便自发在学校周围、街边和一些热闹的地方摆个台子,放上自己手工做的东西。大概到2005、2006年的时候,这种自发形成的创意集市已经盛行台湾,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只要招呼相约一下,创意集市就会在有文化活动的地方摆上一天,更有很多设计学院的学生参加。
但是创意集市并不是长久之计,设计者们不见得擅长经销,也不足以设置一个稳定的店铺,而且越发复杂的商业活动占据他们设计和创作的时间。他们需要一个平台,而像Ted这样的通路经销商便打通了设计和商业经销之间的连接,Ted不是一个商业利益至上的人,他对文化的熟悉和尊重使他和文化创意设计者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Ted总是强调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要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组成,分工明确,他将自己定义为夹在两边的中间人,上对创作者,下对消费者。这不论在文创产业发展之初还是相对成熟的现在,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起初,创作者并不接受纯粹盈利的商业运作模式,人们也没有完全进入追求美、追求创意、追求品质的生活方式。Ted要喜爱文化的元素,喜欢音乐、历史、艺术、人文这些软性的东西,再掌握基本的商业操作,才能扮演这个角色。与创作者耐心地沟通,获得信任与合作之后,再将精力集中在产业链的末端,创立品牌,建立销售渠道。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后便是用心、用时间让人们认识文创产品的魅力和价值。Ted将这样的角色和这样的过程看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格特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