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生活手册

北京的台湾街巷之打造美丽映像

2012-09-26 09:29     来源:北京的台湾街巷——台湾会馆和台湾映像     编辑:王思羽

  ◆打造美丽的映像

  此次在京城,位于前门大街及前门东侧路中的“台湾映像”的成立,除了在实质内容上能提供到京及京城人有个较完整对台信息取得的场域外,在空间形塑过程中,也加入许多“台湾意象元素”作为到京人或在京人了解台湾的第一印象。此处空间操作上最大的难度与挑战,便来自于如何在京城旧胡同区内、历史风貌保存议题下进行“台湾空间意象”。   

  逛游台湾-自导性空间的旅游经验

  几经琢磨,设计团队认为最可行、效果立见的方式,便是从整体公共空间改造着手。首先,必须跳脱一般景观性及道路的铺装概念,提出整体公共空间包括道路、人行道、街道家具、装置等“主题性”的设计方向,并提供一个可以游逛、冒险的场域。

  此“主题性”的观念,并非过去传统以“造街”完全复制的概念,而是经过元素选取后,将其已部份抽象、部份具象,透过重新组合、色彩表象等方式。于是团队提出“红砖?瓦瓮”、“节采?张灯”的空间设计方向。整体空间便透过此概念,将色彩、元素及抽象形式,作为空间点、线、面的串联及说故事的元素。

 

  “第一期施作范围-以红砖、台湾元素装置等带出整体空间意像”

  “红砖·瓦瓮”-自导性空间及空间自明性的主要元素

  在台湾传统的巷道中,尺二砖是一项相当普遍常见的材料。在色彩上又可与京城一般使用的灰色青砖相得益彰。故此材料的选择,可清楚的将基地动线系统及游逛范围串联及围塑。

  再者,除了地铺的红砖外,另外关于“砖”的表现,也包括墙面的使用。

  台湾属于海岛型气候,所以在传统建筑中,许多的墙面,尤其是阳台的女儿墙,常常使用半缕空的红砖或青色的青瓷花砖以利通风。此形式与材料,也常见于大陆闽南地区。

  故而在建筑立面上,部分女儿墙、阳台等空间,安置此种材料,以增加原本灰砖建筑的丰富性。其次,也透过设计手法的转换,将此类砖材料成为空间中新的表现元素。如坐椅、花台、垃圾桶等街道家具,以期丰富空间的色彩与差异性。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