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生活手册

台胞称在厦门办理出入境是享受

2012-03-23 11:24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马迪

  去年底,中央批准厦门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四个‘最’里,‘最便捷通道’是先决条件,厦门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王小洪说。面对扩大两岸交流的大局,面对两岸人民友 好往来的呼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紧紧把握时代和地缘赋予的全新机遇,搭起一座跨越海峡的连心桥,为两岸同胞和平往来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本证件

  8年前,第一本由厦门发出的五年期台胞证问世;在此之前,台胞往来大陆必备的台胞证,已经“绕”了16年的路。

  时间指向昨日下午5时,由厦门发出的第37万本五年期台胞证呼之欲出。此时台胞证的办证地点已经覆盖福建全省,甚至推广到上海、江苏等地,不过,8年前大陆地区的第一本五年期台胞证,正是由厦门发出——一本小小的证件,成为厦门服务两岸交流交往的一个缩影。时间回溯到8年前,台胞简志仰踏上厦门的那一刻,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他手上拿着的,是第一本由厦门发出的五年期台胞证;在此之前,台胞往来大陆必备的台胞证,已经“绕”了16年的路。

  不论是1987年开始的“老兵返乡运动”,还是上世纪90年代指定由港澳旅行社代办五年期台胞证,台胞要跨越那湾“浅浅的海峡”,都不得不经由港澳“中转”,当中的诸多不便,不言而喻。

  “那时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两岸的亲情不能割舍;不管有多周折,台胞都要来大陆和亲人相聚。”市公安局副局长李晓彬回忆说。身在口岸一线的出入境民警,深知广大台胞所想所愿所急,一个让台胞能够直接在祖国大陆办理五年期台胞证的计划,渐渐酝酿成形。公安机关提出建议,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一个闪光的想法终于成为现实——2004年2月11日,在多方努力下,公安部授权厦门先行启动办理五年期台胞证。

  新政策惠及在祖国大陆工作和生活的100多万台胞;五年期台胞证的启动,成为两岸交流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08年,公安部进一步扩大五年期台胞证的受理范围,“厦门经验”被推广到上海、江苏等地。时至今日,厦门的五年期台胞证受理量依然占全国公安机关的80%,而且从未出过一例差错,公安部领导多次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条航线

  这条后来被称为“小三通”的航线,让两岸民间交流渐入佳境;而首先迎接由金门来厦台胞的,正是出入境管理处的办证民警。

  2001年1月2日中午,金门客轮“太武”号和“浯江”号搭载着一众金门乡亲抵达厦门,由此开启了厦金海上直航的历史进程。

  这条后来被称为“小三通”的航线,让两岸民间交流渐入佳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为此后“大三通”的开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海峡对岸首先迎接这些由金门来厦台胞的,正是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办证民警。

  时至今日,厦金航线已发展到每天36个班次;两岸往来日益频繁的背后,是出入境民警一次次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已经无法数清,有多少关于对台出入境新举措的可行性报告,由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发往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科学的计划背后,是详实的数据、周密的调研,以及充分的论证。功到自然成。厦门先行先试的设想一次次得到认可,厦门的出入境政策取得一个个重大突破——2004年12月,厦门率先在全省开办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业务;2007年8月,成为全国首家地级市赴金旅游证件制证点;2008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暂住人员赴台旅游;2011年6月,赴金游扩大至已办理暂住证(拟暂住1个月以上)的非福建省籍人员;2011年6月,启动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工作;2011年7月启动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旅游……

  有人统计过,厦门先后有11项对台出入境先行先试政策获得批准,成为大陆对台出入境政策最齐全、台胞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10年来,720万人次通过厦金“小三通”往来两岸,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为台胞落地办证签注210多万人次,居全国之首。

  一套准则

  台胞对祖国大陆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办理出入境手续开始;出入境民警规范的办证行为准则,让台胞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

  “到这里办事,是一种享受。”这是一位台胞在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签注后的感慨。

  在今年福建全省掀起学习厦航精神热潮之时,出入境管理处同厦航的培训合作其实已经持续了5年——从2007年开始,他们每年都邀请厦航对全处民警进行礼仪培训;培训过后,还要进行测试,每名民警都得过关。机场、酒店级的服务标准,是他们对办证窗口的基本要求。

  “台胞对祖国大陆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办理出入境手续开始;出入境民警提供的服务,能让台胞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处长孟征说。

  恐怕很难有哪一个公安对外窗口像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这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如此精细和严苛——民警向办证人递交证件时,必须双手奉上;办事大厅中文、英文和闽南方言的三种问候语,都由民警自行录制;处领导亲自起草服务规范细则,并印成《文明定式服务规范》手册发给每个民警,一切都形成“定式服务”。有公安部领导来处里视察时,还专门点名要看这本册子——在全国范围内,这都是难得一见的管理方式。

  民警受理申请的过程,被细化分解为16个规范动作、5句常用文明用语,要求受理过程达到“三快、二轻、一准”的目标,即录入速度快、申请材料查验快、相关信息比对快;双手接收申请材料轻,双手递还证件轻;比对、录入信息准。受理对象可据此对民警做出三种标准的实时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处里甚至用“秒”来考核民警的办证速度,其中一项纪录是,窗口办证环节,从受理、审核、签注、盖印、收费到发证,最快的民警只需56秒就能完成——这个时间,是公安部规定办证时限的十分之一。

  一种精神

  “创先争优、崇尚荣誉、精细服务、规范管理”,凝聚在这支广受群众好评的队伍身上的,正是这16字职业精神。

  “老百姓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只要我们人民警察真诚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就会理解我们;只有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了,才会支持我们。要让群众满意,就必须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诀窍是要勤学、多练,依法依规办案、管理。”今年2月15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视察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时如是说。

  这段指示,被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总结为十六个字——创先争优、崇尚荣誉、精细服务、规范管理。凝聚在这支广受群众好评的队伍身上的,正是这16字职业精神。

  窗口民警张新梅9年受理证件36万件,没出过一次差错、没接过一次投诉,就连孟建柱都夸她“了不起、不容易”;公安部六局领导来厦检查工作时,随机抽考,民警叶妙虹面对“百般刁难”,始终对答如流,被赞为“考不倒”。

  形象是练出来的。多年来,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把“练好为民之功”作为提升队伍形象的着力点,每月制定训练计划,做到每周一测试、每月一小考,每月一竞赛,并将考试结果纳入绩效考评。“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工作要求高”,这是厦门市出入境管理处工作的真实写照。

  出入境管理处女民警占多数,但在这个繁忙而重要的岗位上,她们却是主力军,是让广大旅客感受到温暖的服务者。为了“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诺言,她们以特有的细腻、周到和温馨的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出入境管理处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出入境全国“文明窗口”等荣誉,2010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成为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系统的一面鲜艳旗帜,厦门文明城市的一个亮丽品牌。

  一套准则

  台胞对祖国大陆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办理出入境手续开始;出入境民警规范的办证行为准则,让台胞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

  “到这里办事,是一种享受。”这是一位台胞在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签注后的感慨。

  在今年福建全省掀起学习厦航精神热潮之时,出入境管理处同厦航的培训合作其实已经持续了5年——从2007年开始,他们每年都邀请厦航对全处民警进行礼仪培训;培训过后,还要进行测试,每名民警都得过关。机场、酒店级的服务标准,是他们对办证窗口的基本要求。

  “台胞对祖国大陆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办理出入境手续开始;出入境民警提供的服务,能让台胞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处长孟征说。

  恐怕很难有哪一个公安对外窗口像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这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如此精细和严苛——民警向办证人递交证件时,必须双手奉上;办事大厅中文、英文和闽南方言的三种问候语,都由民警自行录制;处领导亲自起草服务规范细则,并印成《文明定式服务规范》手册发给每个民警,一切都形成“定式服务”。有公安部领导来处里视察时,还专门点名要看这本册子——在全国范围内,这都是难得一见的管理方式。

  民警受理申请的过程,被细化分解为16个规范动作、5句常用文明用语,要求受理过程达到“三快、二轻、一准”的目标,即录入速度快、申请材料查验快、相关信息比对快;双手接收申请材料轻,双手递还证件轻;比对、录入信息准。受理对象可据此对民警做出三种标准的实时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处里甚至用“秒”来考核民警的办证速度,其中一项纪录是,窗口办证环节,从受理、审核、签注、盖印、收费到发证,最快的民警只需56秒就能完成——这个时间,是公安部规定办证时限的十分之一。(记者 黄圣达 赖毅 通讯员 陆志成)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