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生活手册

[理财]投资时别忘了算算税收账

2007-12-06 13:22     来源:《私人理财》     编辑:邵磌

  今年以来的股市狂牛热浪席卷了整个中国,理财投资成了热门话题。然而,正当投资者喜滋滋地数着手中投资赚来的钞票时,往往忘记了收益的一部分已交到了税收部门手中。事实上,股票、债券的红利税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率。有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投资时应当考虑利息税等因素,可选择不收税理财产品,另外,对于收税产品,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一些诀窍合理规避税收。

  理财、投资,是今年最火的话题。2006年底开始的牛市大潮,确实让国内的投资者们狠狠地赚了一把。但是很多人在忙着数钞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税收这一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对于投资是有较大影响的,例如,储蓄利息税、股票、债券的红利税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率。对此,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投资时考虑到利息税的因素,适当选择那些不收利息税理财产品,即可达到增加投资收益的目的,有些产品即使收税,也可以通过一些办法合理规避掉。

  1、基金股票的暂差价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目前这个大牛市中,股票和基金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火爆话题。而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收益一般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股票的股息、红利或基金分红。股息、红利由上市公司直接代扣代;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股息、红利及企业债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向基金派发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这是基金与股票在税收方面的明显区别,也是基金宣传的收入免税的由来。

  二是个人投资者买卖股票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均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只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是目前对个人财产转让所得中较少的几种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之一。

  2、国债收益不交税

  除了火爆的基金股票外,还有一些理财产品也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投资国债和特种金融债所得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国债风险几乎为零,利率略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前段时间热炒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现在广受欢迎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标的都有国债。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投资国债是比较合算的。

  投资者可以选择凭证式国债也可选择记账式国债。不过,凭证式国债不能上市交易、不能随意转让、提前兑付时还要损失一部分利息,投资者一般到期才兑付,流动性不高。记账式国债就没有这些限制,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利率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判断国债价格走势,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在二级市场赚取记账式国债买卖差价。

  3、抓住时机巧抛售避税企业债

  按照有关规定,个人投资者无论是在一级发行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购买企业债券,持有到期后取得的利息收入,作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均应缴纳20%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兑付利息的机构负责代扣代缴。投资者在为兑换利息收入前可能有机会合理避开个人所得税。

  以2004年10月到期的98中铁Ⅱ期债券为例:铁道部规定“本期债券利息个人所得税统一由各兑付网点在向持有债券的个人支付本息时负责代扣代缴,就地入库。同时明确个人投资者领取利息时,按利息额的20%征收利息税,由兑付网点一次性扣除。”

  投资者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合理避过个人所得税。由于98中铁Ⅱ期债券(代码:129901)可以上市交易,而在该债券2004年9月28日停止交易前,二级市场价格一直在118.70元/每百元左右,出现少有的市场交易价格与税后本息额价格倒挂现象。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如果现价卖出,将获得目前的市场价,如果到期兑付,则扣税后只能获得税后本息115.20元,两者相差3元多。投资者在9月28日该债券债权登记日之前,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抛售来减少利息损失。但有些居民并没有进行操作,而继续持有托管凭证,导致错失避税机会。

  因此,建议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要改变到期兑付的思维方式,应注意二级市场价格和到期价的差价,以争取取得收益最大化。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