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们畅谈在厦十多年:早把自己当集美人了
“我来集美15年了,我是真把自己当这里人。”台商赖怡仰感言,他很高兴地看到厦门这些年来有这么好这么快的发展。
“我们董事长当年来厦门投资时,厦门7层以上的高楼还很少,现在是今非昔比。”厦门广懋国际有限公司的吴升泽说。
……
昨日,集美区各界与台商们欢聚座谈。台商们抚今追昔,畅谈这10多年来所感、所思、所得、所惑。
■ 台商张正焕畅谈感受。
这里的水喝多了
也就成了这里的人了
与会台商更愿意用“家”来形容台商投资区。
厦门永大橡塑五金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文博说,他36岁到杏林,今年已53岁了。17年过去,他早已把自己当作集美人,遗憾的是在集美一直没有一个专门的台商生活区,他很希望集美今后能有一个让台商们真正落地归根的地方。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雄也表示,杏林不仅是他事业成功的福地,还是他倍感亲切的家。他笑着说,当年来杏林时,就感觉这里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风俗与台湾几乎相同,“现在这里的水喝多了,也就成了这里的人了”。
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辉雄说,2006年,公司准备在大陆增资,但在具体投资地点的选择上,公司董事会出现了严重分歧。这时,他以“天时、地利、人和”向董事会阐述了在集美这个“家”继续增资的优势和可行性。董事会被沈辉雄精彩的发言折服了,基本支持了他的观点。明年,新凯复材的新扩厂房就要投产了,沈辉雄说,事实证明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也很高兴台商投资区这个“家”越来越“人丁兴旺”。
当时四处是山丘和农田
在跟农民租的房子里办公
18年前,陈秀雄在杏林建厂时,四处是小山丘和农田,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时办公的地方是跟农民租的房子,都是瓦房,没有窗户,水电也没有。而现在,这一切早已成为历史,杏林台商投资区里已经崛起陈秀雄的“轮胎王国”。
厦门福太洋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仁忠说,从1990年来到杏林,17年来,仅在杏林他们便成立了4家公司6个厂,加上厦门岛内的就有11家公司12个厂了。“这就是我们对厦门、对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充满信心的最好例证。”周仁忠说,与台商投资区一起成长,让他见证了台商投资区日益繁荣、厦门蒸蒸日上的局面。
苏文博说,1990年踏进厦门时脚底还有一些发软,不知道投资前景如何,也担心走进厦门后还能不能再走出去。经过这些年,他对这片土地的未来更有信心。
产业面临转型
台商希望政府继续当好家长
10多年来,台商们见证了台商投资区的沧桑巨变,政府的扶持也让他们心存感激。杰宏(厦门)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政郎说,这些年来,他最深的体会就是集美区委、区政府像台资企业的大家长,一路扶持着它们长大成人,有的长高了,有的长壮了。
然而,由于设立台商投资区之初,准入门槛比较低,有些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型的“两高一低”企业。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台商投资区的企业面临转型。
“‘两高一低’传统产业即将淡出舞台,高新技术企业将成为主导。”飞鹏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文远表示,形势变了,现在台资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如从前。因此,一定要努力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也希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谁也不希望自己拉扯大的‘孩子’出走吧?我们希望集美区还能够像家长一样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让多年来共同打拼的台资企业都能留下来继续奋斗。”许政郎也希望,台商们能够在以往荣誉的基础上一起实现新的跨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