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英出版商撤销43篇涉造假论文 41篇出自中国作者

2015年04月01日 14:21:00 来源:财新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科学院海容博士告诉财新记者,一般来说,论文投递至一家期刊后,期刊编辑进行筛选并决定是否送出进行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过程。作者的学术文章需要被同一领域的其他学者或专家评审。学术出版单位普遍以同行评审的方法来选择稿件录取与否。最后,期刊编辑委员会将对同行评审员的报告进行评估,并做出接受或拒绝论文发表的最终决定。

  海容介绍,虽然同行评审的诚信问题无法百分百确保,却也一直被科学家高度尊重,特别是业界知名期刊。然而近年来,同行评审系统屡暴诚信危机。据“撤稿观察”博客两位编辑统计,在过去几年,BioMed Central因为伪造同行评审问题,共撤消论文170次。而据杨建敏表示,其论文所发表的期刊,水平属“一般”。

  BioMed Central集团研究诚信部副总编Jigisha Patel去年曾在自己博客中介绍,同行评审的造假行为多种多样,包括笔者自己建议一个会提供正面评价的熟人,或组建同行评审圈互相点赞。更有甚者会伪造一个人进行同行评审。Patel发现,在一些有问题的文章中,作者间似乎没有明显联系,但他们建议的审稿人却类似。Patel表示:“这表明可能存在第三方在提供欺诈行为。”

  BioMed Central资深编辑Elizabeth Moylan则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一项去年开始的调查显示,有人通过建议“伪造”审稿人欺骗杂志编辑。在她看来,这些操作貌似是通过一些提供语言润色服务的机构来进行。

  Moylan介绍,目前还不清楚涉事论文作者是否知道这些机构提供伪造审稿人。真正令BioMed Central起疑心的是,他们发现一些参与同行评审的科学家的电子邮件地址格式“非常奇怪”。更加奇怪的是,在专业化高度细分的研究领域,同一专家竟然能跨专业评审其他领域深度问题。最终他们找到一些科学家,发现有人顶替了他们的名字。

  Patel对于第三方的服务内容有所了解。她告诉《华盛顿邮报》,如果一些作者“太天真,希望论文发表,可能会被付费服务利用。”他们已经发现一种模式,即作者付费给第三方,第三方承诺润色手稿甚至保证发表。“一些机构还以作者身份写好稿件并提交伪造审稿人的联系方式,然后再顶替审稿人提供评论。”

  Patel说,她不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涉及到如何判断科学家的诚信问题。她同时表示:“我们也发表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强大的研究成果。”

  声学领域杂志《振动与控制期刊》在去年一次性撤回60篇论文,其中多数同行评审人来自台湾,有不少人使用了假名。

  由9000多位期刊编辑联合组织的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近日发表一份声明,表示“已经意识到系统性且不适当的企图操纵不同的出版商刊物进行的同行评审过程”。这些期刊正重新审核手稿,以确定有多少论文可能需要撤回。

  杨建敏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他介绍,早几年发表论文时,经常因为语言不地道的原因被退回。有这种苦恼的也并非他一人。故此,市场上存在着不少以“语言润色”为宣传招牌的“第三方”。他们会向医院和科室派发传单,推广业务。

  自2013年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在职博士生学习,师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吕树铮。吕树铮是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杨建敏告诉财新记者,2014年,一家公司来到他的单位进行推广宣传。杨建敏便与这家公司签订了合同。

  杨建敏称,在签订合同时,发现对方是以个人名义签约,合同上没有盖公章。合同上写明,第三方为杨建敏的论文提供文字润色及修改服务,提供按目标杂志格式编排好的最终稿,并承诺于一年内顺利发表SCI文章。

  杨建敏为此支付了两万多元。他提到,对方承诺只是润色语言,不会更改内容,且不会有违规行为。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财新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