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在语音方面,由于和台湾本土语言相互影响的所造成的结果,“台湾国语”最常被提到的一个特征,就是不用卷舌音,少了儿化韵,而且经常把ㄓ(汉语拼音:zhi;威玛拼音:chih) 念成ㄗ(汉语拼音:zi;威玛拼音:tz)、把ㄔ(汉语拼音:chi;威玛拼音:ch'ih) 念成ㄘ(汉语拼音:ci;威玛拼音:tz')、把ㄕ(汉语拼音:shi;威玛拼音:shih) 念成ㄙ(汉语拼音:si;威玛拼音:s)。此外,ㄈ(汉语拼音:f;威玛拼音:f)和ㄏ(汉语拼音:h;威玛拼音:h)的区别也不清楚。
此外,李青梅也曾经比较《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台湾《“国语”辞典》(1981年版)中3500个常用字的注音,而发现到注音相同的2711个,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个。
词汇
在词汇方面,台湾“国语”和普通话的差别,大致上有以下几项来源。
借用自台湾本土语言的词汇。由于语言接触的结果,很自然地,台湾“国语”会从台湾的本土语言吸取某些词汇,台湾“国语”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本土语言中一些较为流行、活泼的词汇。比如说,在议会上有人骂别人“鸭霸”(不讲理),商店里则写着“大俗卖”(大拍卖)的招牌,奖券开奖时则传来一片“杠龟”(没有收获)声。这些都是河洛族的语言。有些台湾“国语”的新词汇是从电视上的河洛语节目学来的,台湾电视公司在多年前曾播出的黄俊雄布袋戏,其中的人物用语活泼,也造就了台湾“国语”的某些用词,比如说所谓的“藏镜人”(偷偷躲在后面的人)、“秘雕鱼”(畸形鱼)等词汇(Daniel nd)。
其它比较常见借自台湾本土语言的新词汇,还有“速配”(相称)、“甲意”(中意)、“衰”(倒霉)、“赞”(好极了)、“牵手”(老婆)、“见笑”(害羞或可耻)、“老神在在”(气定神闲)、“搞怪”(狡滑难缠)等等。
此外,台湾“国语”还吸收了一些外来词,比如说,英语的“马杀鸡”(按摩)、“秀”(表演),日语的“黑轮”(日本关东煮里的鱼浆制品)、“运将”(司机),还有从英语转到日语,再转到河洛语,最后再转到台湾“国语”的“秀逗”(短路,指头脑有问题)等等。
此外,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两岸在某些习俗用语上,经过50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保长”、“甲长”、“里长”、“邮差”、“车夫”、“佣人”、“次长”、“帮办”、“级任教师”、“级长”、“学艺股长”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字,也继续在台湾“国语”中被使用。但是,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