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的“国语”

时间:2005-11-17 10:56   来源:SRC-423

  台湾的“国语”,是指战后在台湾由政府所推行、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京话。由于北京话已经在台湾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已经与我们在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有些不同,所以有些语言学家因此将其称之为“台湾国语”或“台湾华语”,而在英文文献中则比较常用“Taiwan Mandarin”这个词汇来描述这个语言。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国民政府接收台湾。1945年,国民政府派陈仪为“台湾行政长官”综理治台事务。由于当时在台湾盛行的是日语和台湾话,很多国民政府官员几乎都无法与一般百姓进行沟通。1946年,陈仪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隶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员、何容任副主任委员,综理全台湾的“国语”(北京语)推行业务。同年10月,陈仪下令废除报纸、杂志的日文版,并禁止台湾作家用日文写作,使得当时的台湾人顿时成为文盲或半文盲。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后,政府下令全面禁用日语,禁用日本唱片。整体而言,虽然主管机关的层级以及主管人员迭有更替,但国民政府推行“国语”的政策始终如一。并以学校教育为主轴兼及其它社教的管道。

  事实上,战后国民政府刚来台湾的时候,只有少数大陆人员随着陈仪过来,他们多半会使用“国语”而不会河洛语、客家语或台湾原住民语等本土语言。政府机关、学校与军队都使用“国语”,而一般老百姓居家做生意则使用不同的台湾本土语言以及日语。总而言之,当时的台湾,是个以“国语”和本地语言为主要用于的“双语”社会,但同时会使用这两种语言的双语人又非常的少,因此当时的台湾社会可以说是“双言但非双语”的社会。

  然而随“国语”的推行开来,双语人口日渐增加,台湾逐渐进入“双言又双语(diglossia with bilingualism)的社会”。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有不少人除了本土语言之外,还能透过学校教育学会了的第二语言 ——“国语 ”—— 来进行沟通交际。这种情形是引发一种语言新变体的最佳环境。因此,在这几十年间,台湾于是产生了一种“国语”的全新变体,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台湾国语”

  一种语言新变体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以下仅就台湾“国语”的语音特征、词汇、做简单说明。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