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湾写真:在剥皮寮感受台北老街风情

时间:2012-09-03 10: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位于台北市西南老松小学南侧的剥皮寮老街,是该市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来,这条老街声名日隆,大陆及港澳的游客也纷纷慕名而来。采访之余,记者有幸前往一睹这条老街的风采。

  据相关资料介绍,剥皮寮成型于清代嘉庆年间。其名字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来源于早年剥树皮的营生,也有人认为是日据时代“北皮寮”的音译。剥皮寮的出名,不仅因为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还因为台北市政府历经6年的整修,将这条曾经繁华的老街整修成都市艺文空间,令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重现往日风华。而曾在此取景的《艋舺》、《恋恋风尘》等台湾卖座电影更助其声名远播。

  走进长三四百米,宽约三米的老街,一幕幕不同年代的空间场景,跃然眼前。一至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夹街而立,临街铺面前是用红砖砌成的闽南一带常见的传统骑廊,当地人称为“亭仔脚”,北侧街屋皆有后院,院内绿树成荫,安静而清幽,南侧的两层楼的街屋建筑又带有明显的日式洋房风格,但墙体上的仿古电影海报又分明透着三四十年代遗风。

  开台三大古城“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万华地区)是台北发展的起源,也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剥皮寮老街伴着艋舺走过风光与奇迹。

  百年来,艋舺街市逐渐往东扩展,随之而起的龙山寺等寺庙,成为地方信仰与民间生活的中心。位于艋舺东南边界的剥皮寮更是清代往来商旅进入市街必经的主干道。

  日据时期,当局实施街区改正,重新订定都市规划,目前的广州街取代剥皮寮成为主干道,老街逐渐没落为后街小巷,部分街区被划拨老松小学用地,限制了其后来的发展。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剥皮寮清代和日式并存的建筑风貌才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走在剥皮寮的亭仔脚下,当年市民生活的场景恍若昨日。“秀英茶室”的茶香曾在这里久久飘荡,公共澡堂“凤翔浴室”仍令当地老人时时念叨,一家家老字号古早饮店、理发店、私塾、照相馆和米铺也让当地居民难忘。

  据了解,当年为躲避清廷的追捕而短暂来台避难的清朝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住在剥皮寮半年。与其故居相邻的是一座闽式与西式混搭风格的宅院。电影《艋舺》中黑道大佬居所即在此取景。如今,房内依然陈列着影片中的布景、服饰和械斗刀具等器物,游客来来往往,流连忘返。门口的一段铭牌显示了这座房子真实的历史,这里曾经是台北最早的装订厂之一——太阳制本所。

  世易时移,剥皮寮风采依旧。它既不同于庄严气派的旧时官衙,也不同于富丽奢华的商人巨贾故居,它自然散发出一股历经清朝、日据及光复以来三个时期百余年的常民遗风。

  事实上,不单是剥皮寮,这样的民俗味也散布在整个万华区的大街小巷。就在剥皮寮的附近,西昌街青草巷中聚集着十数家草药店;龙山寺内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广州街和华西街的观光夜市,店家和摊档林立,蚵仔面线、鱿鱼羹、担仔面、爱玉冰、胡椒饼、甜不辣等传统美食令人大快朵颐;西园路上一家家绣庄、佛具店、传统“嫁妆”店,鳞次栉比。

  回到剥皮寮,正在此举行的“台北第一”暨“台北市文献会60周年”文物联展也正当其时。台北第一条洋楼街、第一座孔庙、第一座动物园、第一所大学、第一座飞行场……众多文物资料,配合百年老街的展出氛围,让人一窥台北的“古早味”。(记者 郭军)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