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信义区和万华区,一东一西,一个是这个城市最新的地块,一个是台北城发源的起点。记者3日先后在这城市的“两极”,走访了两座不大的展馆,透过一张张老地图、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老照片,便翻阅了一本别样的台北城史。
位于信义区的“台北探索馆”设在台北市政府大楼内,这里是免费开放的。记者见到不少孩子围在老师的身边,听着关于台北市历史的介绍。
记者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台北探索馆”的二楼正在举办题为“插画看台北”的特展。这个展览搜罗了近200张精美的插画作品,希望借此呈现不断发展变化的台北意象与城市风貌。
记录城市的“材料”很多,这场特展的特殊就在于以“画”为媒,引领观众走入穿过传统到现代的时光隧道,一窥入画更入史的各个台北角落。
展品种类丰富,既有“古早”的地图,老旧的招贴画,还有不少漫画以及绘本作品。其中,借助现代展示科技,台湾已故画家蔡雪溪的胶彩名画《扒龙船》动了起来,观众借由触控方式可边听故事,边观看淡水河边庆端午的旧时气象。
一些老漫画也将时光逆转,台湾画家刘兴钦的《大婶婆游台北》当年可是脍炙人口,其间处处可见上世纪50年代台北的“旅游亮点”。台湾画家牛哥的《牛小妹》则记载了1986年轰动一时的圆山动物园搬家事件。1956年由外籍人士Joe Brooks创作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台北中华路上的杂货商、算命师以及台北民众那个年代里的种种生活礼俗。
地标转换到万华区,距离始建于1787年的“艋舺清水祖师庙”不远,一幢不起眼的老楼里有记者要去寻访的另一个展馆——“万华区史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位于二楼,同样不太大的空间里,内容满满,但分主题、分门类地安排有序,显见规划的用心。
万华区公所人文课的简小姐在接待区值班,她把展厅的灯都打开了,还热情地为记者导览讲解。她告诉记者,展示中心2006年6月正式揭幕,从文物采购到布展、策展,虽然经费有限,但结合万华当地民间文史工作者的力量,如今不单有展览,还不定期举办讲座、实地踏访古迹等活动。
万华的旧称“艋舺”近几年名噪两岸,是早年附近台湾少数民族使用独木舟“Manka”的音译。1709年,陈赖章率领福建乡民移居至此,其后渐成聚落和市街。在清乾隆末叶至道光初年,这里凭借贸易活动的繁盛迅速兴起,也奠定了台北城市发展的根基,当年曾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之说。
走进这个展示中心,首先便回溯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大大小小的老地图按时序排列,可以一直延续到最近二三十年的万华新图景,配上展板上的文字考据资料,大致就呈现了这个“老台北”成长与兴衰的历程。
展示中心还搜集了许多历史实物,从中药柜、钱柜、衣橱,到清水祖师庙的供桌、传统民居的石木构件,从蒸笼、门牌、广告画、房地契、结婚证书、日历、孩子的课本文具,到缝纫机、脚踏车、电话机、电视机……这些老物件都是百姓日常用品,但正因为稀松平凡,却让万华乃至台北的历史再现于眼前时更加亲近。
记者在展厅里还看到不少老照片,也有一些新近的照片,许多就是家庭生活照片,上边的脸孔都是最普通的万华居民。记者还发现每张照片都编了号,简小姐介绍说,人们可以根据编号在资料里查到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照片主人现在的生活。
记者临走时,简小姐又关上了大部分的灯。“来这里参观的人这两年更多了,但还是挺少的。”她似乎有些无奈,而记者在这里停留的半个多小时里还真是没进来一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