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来鹿港旅游,错过的的景点之一,就是鹿港民俗文物馆了。当时因为时间已晚,停止售票,所以无法进入参观,只能站在大门口,隔着铁栏,拍摄几张照片而已。
这次重访鹿港,自然将民俗文物馆列为必访的景点之一。没想到又是无缘进入,只到大门口而已。
这栋豪华的巴洛克建筑,原是鹿港辜家的旧宅。与四年前来时相比,景像依旧,而文物馆的入口新挂了一块醒目的牌子,写着“鹿港名人辜振甫先生故居”,并简介辜振甫的生平事迹。看见挂牌的标题,读其文,则不禁有所感慨。
说这栋豪华宅第是辜振甫的故居,固然没有错,然而辜振甫的父亲辜显荣才是这栋宏丽建筑的建立者,他也是鹿港辜家事业的开创者,生前地位显赫,历史知名度更胜辜振甫,而他的故居门口却挂牌写着是辜振甫的故居,熟知历史的人,岂不觉得这样的导览信息是失准也失真呢?
导览文字仅叙述:“1937年先生父亲猝然辞逝,依传统承继家业…”,竟连辜显荣的名字都略而不提,如此轻描淡写带过。
这样的导览文,并非因为鹿港民俗文物馆的疏失,而是反映了馆方的心态,仍视辜显荣为负面历史人物,而刻意的回避了。可见战后经历六、七十年,辜显荣已被定型刻板化的历史形象依旧,连在自己家乡鹿港故居,名字都被刻意的隐去。这么做是否合情合理呢?
辜显荣,鹿港子弟,发迹于1895年的乙未战争期间。他因迎日军进入台北城,受到日本人重用,从此飞黄腾达。这也是辜显荣被视为是“汉奸”或“台奸”说法的源由。
然而仅就此事而言,这样的说法,实有失公允。以当时情况,辜显荣迎日军的作为,其实更像是一位有气魄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