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林语堂故居的讲解员们:与文学的相逢和守候

时间:2011-10-14 13:14   来源:新华网

台北林语堂故居讲解员:与文学相逢和守候(图)

  一名男子在台北林语堂故居后院的林语堂墓地旁站立(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东吴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徐莉筑每周四上午九点都会准时来到位于台北市阳明山腰的林语堂故居做讲解员。

  只要需要讲解,她就会带着客人从林语堂先生的书房展示间讲起。书房的一角挂着两幅照片,分别是林语堂与钱穆、张大千的合影。徐莉筑解释说,他们三个是好朋友,彼此住得很近,当年钱穆和张大千都喜欢到林语堂家做客,并非常喜欢吃林语堂夫人烧的菜。

  照片的下方是林语堂曾经使用过的书桌。徐莉筑就这个书桌讲了一个有趣的小花絮。据说,林语堂坐在书桌前看书时,并不喜欢正襟危坐,而是常常将书桌的第二个抽屉打开将脚搭在上面看书。她还会详尽讲解桌上的打印机、页码机和放大镜是由谁赠送的,以及当时林语堂先生是怎样运用它们进行工作的。 

  书房两侧都有摆放大书架,一侧放中文书籍;一侧摆放德文、意大利文和日文等外文书籍。徐莉筑解释说:“林语堂先生相信只有会讲不同国家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籍贯福建的林语堂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并于29岁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他一生创办过三本杂志:《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他的英文著作包括《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老子的智慧》等,被认为是20世纪将中国文化精神向西方引介的重要人物。

  徐莉筑说,林语堂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发明家。在书房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小的“林语堂先生发明特展”。主人的诸多发明中,以一部“明快中文打字机”最令人称奇。这部打字机是林语堂依自创“上下型检字法”而造,最多可拼打出9万个汉字。 

  在这个小小的“发明特展”中,还展出了林语堂在生活中的发明。比如,可以自动填充牙膏的“自来牙刷”;爱好打桥牌的他,还曾发明出“自动发牌机”。

  带着客人走过卧室展示间,从先生的一床一被讲解到他的一衫一履。再来到客厅及餐厅展示间。徐莉筑解释说:“餐厅里的桌椅都是先生自己设计的,客人多时桌子可以再进一步拉伸开来,容纳更多的客人围坐,而每一把椅子的椅背上都刻有一个古写的‘凤’字,因为其夫人的名字中有‘凤’字,足见其伉俪情深。”

  林语堂故居为先生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兴建于1966年,由林语堂亲自设计。建筑是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模式,结合西班牙式的设计取向。故居的史料特藏室还展示了林语堂先生的各种中外著作,包括小说、传记、散文、月刊等80余种,以及《生活的艺术》的中、日、韩、德、法、意、西、葡等语言的译本,并放映介绍其生评的影像资料。 

  徐莉筑在来林语堂故居做讲解员之前曾经读过《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为了做好讲解员的工作,她在故居研读了包括《林语堂传》在内的不少资料,并认真向资深讲解解员请教学习,现在她正在读《苏东坡传》。她说,她很珍惜在这里工作的机会,因为可以研读很多先生的作品和关于他的资料。今年7月份才开始做故居讲解员的她谦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81岁的叶永德在林语堂故居的讲解员中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每周三前来工作8个小时,风雨无阻,分文不取。他说,自己年轻时就读过林语堂的作品,退休多年后,终于有了来做林语堂故居讲解员的机会,他一做就是9年,以此表达从年轻时开始的对这位文学大师的敬仰。

  家住附近的李雅君平时是做纺织生意的,最近开始每星期四来林语堂故居做义务讲解员。她说,高中时就读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很喜欢他的作品。他用英文写作,他的作品是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来这里工作,能更深入了解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也仿佛又回到自己高中时读他作品的心境。

  林语堂故居共有10多名讲解员,他们有的是志工,有的是学生;他们年龄迥异,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却都怀着共同的敬仰,在这里开始一场与文学的相逢和守候。(记者孟娜)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