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台湾西南沿海淳朴的小渔村——马沙沟。
60年代初,高中时期的我曾是问题学生,每年寒暑假常因滋事生非而被少年队警察与学校教官联合组成的项目小组约谈,但也利用高中三年的寒暑假短期静居于台南关仔岭、旗山、月世界的不同的佛寺中,沉浸于寂静与空灵。那个年代,纵然闯祸不少,行为像魔鬼,曾是家中唯一的坏孩子,曾惹恼父亲要与我脱离父子关系,但我却始终坚信自己的心灵是善良的。
70年代成家立业期即以父亲一生教诲的“诚”字立为生命与事业的主轴。
80年代经营进口贸易,投资证券公司与不动产获利极佳,自觉瞬间累积的财富与我个人的努力并不对称,故因而心生不安,心想必是上天要我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否则为何我有幸得此厚爱,此外又面临中年危机,且逢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发作,开始严谨思索生命与存在,并阅读哲学与心理学作品,企图将生命与事业归零,期待漂泊的灵魂寻觅一处安身立命点。
此段岁月里,因阅读而结缘,生命中出现了两位敬仰的典范——东方的弘一大师(1880—1942)与西方的史怀哲(1875—1965),同一年代的两位圣贤在音乐、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领域皆有极佳成就,享有崇高地位,却都在30多岁的青壮年高峰期抉择开展了为苍生而活的伟大志业,壮阔的生命风景真令人赞叹!
其中阅读史怀哲《文明的哲学》一书(在春之艺廊购买,志文出版社发行,由郑泰安先生翻译)的确令我面临中年危机之后的抉择产生了关键的改变,谨摘录当年书中重要见解之一二与大家分享:
我们欲达到对世界与生命的深刻肯定,必须先立定志愿,维系自己的生命,以及我们影响所及的每一种存在的生命,并引导他们抵达其最高的价值。这种肯定的信念要求我们构想出使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人类的物质与精神臻于完美化的理想,且因为此类理想的影响而养成稳定的行动,怀着不变的希望。这个信念不容许我们退缩……
在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里,很多台湾新生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生的人)皆期许自己应承担更多的社会发展的责任,而史怀哲这个严肃的议题深刻影响了我,让我对生命存在的正当性与积极性更具信心,也为当年的迷惑寻得安适的出口。
1989年,当年自知能力有限、资质平庸的我,却浪漫天真且自不量力地启动了以人文、艺术、创意、生活为理念的诚品之旅,当时我心中非常清楚,诚品书店的终极关怀是人、是生命、是阅读,诚品能走向何方或存活多久,我也没把握,我拥有的只是一份真诚的心及准备好至少赔钱五至八年的小本钱,这是一位面临中年危机的人,企图建立一个下半生可努力的生活、生命目标而已,只是心存与人为善的信念,若成功则可与大家分享,若失败也无怨尤。钱财之于人生,究竟来去皆空,我只是站在好奇地想探索生命这端,其他只能尽人事,听天由命。
陪诚品走过了22个年头后,蓦然回首,百感交集,有坎坷、血泪与温馨,虽未臻当年的理想,但确信生命在事业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还算尽心履行了当年成立的初衷。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是见证者之一,为了缔结更多的阅读好因缘,我决定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并启动了书店之旅的生命功课,而取名“诚品”是代表我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之愿望。
生命、时空、因缘皆是非常奇妙的,冥冥之中注定的旅程虽艰辛却深刻,当思绪陷入1989年,这又让我想起史怀哲优雅从容的身影,其中居住着一个悲天悯人的崇高灵魂,铺陈出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并广为世人推崇,而他的两本著作《生命的思索》与《文明的哲学》更映照出一道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诚品书店恳切希望史怀哲的精神能重新照亮大家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