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推荐序1 照亮新人类的一把火炬

时间:2013-10-14 13: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黄达夫

  史怀哲是最常被人列为典范的人物之一,他的自传《生命的思索》是一本对任何人、任何年代都具影响力的好书。史怀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将一生奉献于服务非洲贫苦人民,他放弃已拥有的学术成就及舒适的生活,在30岁那年踏入全然陌生的医学领域,从头学习,其目的是要为神做工以求获得救赎(redemption),而去服务贫苦的人。

  我第一次读到史怀哲自传大概是在十五六岁(高一、高二)的时候,那是林挺生先生从1955年开始出版的协志工业丛书之一,因深深地被感动,所以重复阅读了好几遍。史怀哲身为一位医师,却又专长于音乐演奏,并专研神学和哲学,对于人性更有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我并不晓得自己将来也会从事医学这一行,但这本书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的人生。在青少年那段时期,我热切地找寻我喜欢的事物,包括音乐及文学。后来终于选择医疗成为我的终身志业,但我对文学及哲学的喜爱并没有减少,仍然持续不断地寻索与学习,直到今天。

  高三之后,比较忙于学业,渐渐地不再接触与史怀哲相关的书籍,直到多年后当我在杜克大学受训时,偶然间在书局看到两册史怀哲撰写的有关巴赫音乐的书,才再次想起史怀哲。借由阅读他所写的书,我对巴赫的音乐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吴清友先生打算重新翻译并出版史怀哲自传《生命的思索》,而找我写推荐序时,一边再度阅读,一边回忆往事,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还清楚地浮现在我脑海。虽然如此,我还是重新再细读了一遍史怀哲的自传以及《文明的哲学》。我发现,史怀哲之所以会成为全世界一般知识分子和许多医学生的典范,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他是一位少年有成的人物,他成长的环境令他在很年轻时就认识了一些比他年长的智者,从而了解宗教音乐及熟悉管风琴演奏。除了神学之外,他也阅读了许多哲学书籍,了解了斯宾诺莎、黑格尔、尼采、叔本华、康德等哲学家的论述。此外,他也邂逅了法国政治人物克里蒙梭,并有机会到瓦格纳的拜罗伊特(Bayreuth)听歌剧,在那儿遇到了瓦格纳的夫人珂西玛及儿子齐格弗里德。因为这些人的影响,他在宗教、音乐、文学及哲学方面都有较一般人更深度的认识,因而对西方文明的演进有很独到的见解。

  再者,由于他生在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因此,从小就学会两种语言,也持续地吸收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懂得两种语书,使得他能涉猎的典籍增加,又能更深入了解这两种语言的深奥之处。他认为“使用法文,就好像在优雅的公园里沿着精心照料的小径散步;使用德文,则像在壮丽的森林里漫游”。

  而最为人知的是,在他30岁前,他就经常在思考并寻找机会帮助社会地位低的贫苦人民以及孤儿。他希望能找到一个途径,可以不需要使用太多语言,也不需要依靠别人而能独立帮助那些被世人遗忘的人。

  1904年,当他翻阅一本杂志时,他读到由波格纳(Alfred Boegner)所写的文章,述说在刚果北部的加蓬省,需要更多人来执行上帝的旨意。他就决定未来要到那个区域服务,医疗则是他选择来服务当地人民的途径。在当时,他已拥有神学博士学位,担任圣多玛斯神学院的高级主管,同时又在音乐演出上颇有成就,却不顾周遭亲友的极力反对与指责,毅然决然地放弃当时的光环及舒适的生活,重新做学生学习医学。他在1905年至1921年间完成医学院的学业,1921年结婚,1922年远走非洲刚果的兰巴雷,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家小医院,开始行医之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1923年史怀哲48岁的时候,他有超乎常人的自许,他说:“我愿意作为新文艺复兴的先锋,在人性的黑暗时期,像一把火炬一样照亮新人类对未来的信念。”为了替人类赎罪,他不顾危险,亲身进入非洲丛林的勇气和毅力令人敬佩。史怀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曾经被关过,也感染过痢疾和日晒症,深受病痛之苦,却仍然继续照顾非洲人民。他在非洲奉献的数十年间,常常面临饥荒和医疗资源匮乏,因此,他多次离开非洲到各国举办演讲及演奏会,为医院募款。

  从他所写的另一本书《文明的哲学》可以看出,他认为能为自我和世界趋向完美而努力,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所在和进步的泉源。他认为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观与世界观,确定能影响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伦理是所有事情的基础。以华人文化来说,道德观就是自己的行为规范,而世界观则是推己及人。这些观念是否能落实,决定人类社会的走向。

  他又认为,尊重生命是让现代社会文明得以持续的基本要素。由此看来,德裔美国宗教家尼布尔(ReinholdNiebuhr)的宗教观似乎延续了史怀哲的伦理观、道德观及世界观,并给予它们更合乎现代的诠释。尼布尔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所以我们建立了民主社会;但我们同时也有恶(原罪)的一面,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民主社会来抗拒恶的那一面,来规范自我、群众与政府。

  他的书里更要彰显的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并非是物质的富足,而是每个人都要时刻记得让自己的品格和行为更趋完美,来促使社会、政治更趋理想。史怀哲在《文明的哲学》里所倡导的哲学观确实是我们现代社会要恪遵的基本原则。

  据报道,有记者在史怀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问他:“什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他回答:“有工作可做,有对象可爱,有希望可想。”由此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定义与一般人无异,是他为贯彻信念所投入的心力,使他与众不同。

  (本文作者为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