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东吴政坛发生重大变故:大都督鲁肃病逝,年仅46岁。
东吴两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先后英年早逝,这不得不让后人相信,在三国时代,老百姓固然活得朝不保夕,但当官儿的也没法确保自己能长命百岁。因为,他们虽然不必参加体力劳动,也不必个个都上战场玩命,但必须时刻保持大脑的高速运转,否则就无法准确应对各种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也就根本不配端自己手里的这碗饭。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很容易引发各类足以要命的疾病,所以,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尚且能够活到五十开外的,已经算是奇迹了。
对于在政治上还不太成熟的孙权来说,失去左膀右臂的滋味很是难受。在哀痛之余,他强打精神,亲自出席了鲁肃的葬礼,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普遍重视和对鲁肃本人功绩的肯定。
鲁肃死后,由谁来接替他的位置就成了摆在孙权面前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孙权在选拔干部方面,还是敢于打破习惯思维的。例如,在选择鲁肃的接班人的问题上,他就有出人意料之举。被孙权选中的这个人名叫严畯。在群星璀璨的三国军界、政界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那么孙权为什么偏偏看中他呢?
据史书记载,严畯“善诗文”,性情“质直纯厚”,对人“忠告善道”。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都拿了高分的人。按常理来说,这样的人最适合做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纪检监察工作,而不是当内阁总理或军队的总司令。
严畯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并且一向主张“惜兵慎战”,不喜欢动不动就打打杀杀,更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唯恐自己空谈误国,因此对孙权的任命“前后固辞”,劝他另选贤能。但孙权却偏偏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有误。因为,据他所知,严畯也是当代的风云人物,与诸葛瑾、步骘齐名,是真正的饱学之士。不让这样的人来统领全局,岂不是可惜?所以,他决定亲自考核一下严畯的能力。否则,他是不会甘心的。
有一天,孙权特意安排严畯去骑马射箭。结果,严畯一跨到马上就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孙权一看,心里凉了半截。
严畯从地上摸索着爬起来,心里充满了委屈。他拍干净身上的灰尘,随即发表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说到动情之处,竟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发言慷慨,至于流涕)。严畯的演说稿虽然没能整理保留下来,但大概意思我们还是可以猜测出来的,无非就是“我原本不想当这个总经理,可老板偏偏让我当,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见了吧!如果还是非要坚持让我当的话,咱们东吴集团这点产业非得让我糟蹋完了不可”。孙权看他样子也不像是在演戏,只好作罢,转而任命吕蒙接替鲁肃。
与严畯相比,吕蒙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会骑马。他不但不会从马上摔下来,而且还能骑在马上揍别人。但与严畯相比,他又有一大劣势,那就是文化根底不扎实。
从小到大,吕蒙的语文成绩都不合格,不但不会作诗写文章,而且几乎就不会写字。即使在当了高级将领之后,每次向孙权打报告,还只能靠一张嘴,无法形成书面材料。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吕蒙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而只能怪家里太穷,根本没钱供他上学。所以,他肯定是小学没毕业就出来混社会的,并最终混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主儿。当兵入伍后,又靠着这股狠劲一步一个台阶在军界牢牢站稳了脚跟。
虽然孙权生活在很古老的年代,但也深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一真理。尽管他无法保证让自己军队里的每个士兵都拥有高学历,但最重要的几个将领总不能是目不识丁吧?
因此,吕蒙就成了他首要的帮扶对象。为了能够让吕蒙全面发展,孙权不止一次地劝说他要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多了,弯路走得自然就少。
吕蒙见领导如此推心置腹地给自己讲解读书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敢怠慢。于是开始从“人”、“口”、“手”、“足”等常用字学起,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最终成为了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
看到吕蒙的进步,孙权感慨万千。他认为“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也就是说,在年纪增长、地位提高的情况下,还能放下身段,虚心学习的人真是少得可怜,而这样的人往往可以成为道德模范和国家栋梁。
周瑜死后,鲁肃被派去驻守陆口。在上任途中,他经过吕蒙驻地,特意去拜访了这位年轻将领。此时,吕蒙的功课已经大有长进。
两人见面后,吕蒙首先发问:“您接手了这么重要的任务,要经常跟关羽打交道,是不是已经想好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呢?关羽这个人可是挺难缠的。”
鲁肃回答说:“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到时候随机应变吧。”
吕蒙听了,便主动为鲁肃分析当前的形势,在这位老干部的面前狠狠地卖弄了一把。
鲁肃非常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吕蒙这个平日里只会舞刀弄枪的粗人,居然也有这般见识,心里顿生一丝敬佩,高兴地说:“子明老弟,我原来只知道你是一个喜欢在战场上玩命的人,没想到竟然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看来你的学识真是长进不小啊,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那是自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嘛!”吕蒙毫不谦虚地答道。
两人越谈越投机。不过,在对待孙刘联盟的问题上,却出现了意见分歧。
鲁肃认为,目前曹操大军已经逼近,从长远考虑,应当维护现状,不能和刘备闹僵;而吕蒙却赞同周瑜的意见,认为应该伺机夺取荆州,免得养虎为患。但是出于对鲁肃本人的尊敬,他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而是很艺术地说:“我们与刘备结盟没有错,但是关羽这个人野心勃勃,不得不防。”然后他又给鲁肃提出了三条建议,供其参考。鲁肃恭恭敬敬地表示接受,并且对他人守口如瓶(敬受之,秘而不宣)。
在鲁肃去世前不久,吕蒙曾秘密向孙权提议:可以让孙皎驻守南郡,潘璋占据白帝城,蒋钦率一万水军巡游江上作为机动部队,然后他自己领兵攻占襄阳,这样就可以在不必依赖关羽的前提下有效对抗曹操。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刘备是个奸诈小人,反复无常。一旦翅膀硬了就会来攻打我们,所以应该趁着东吴兵强马壮,而刘备羽翼未丰之时夺取荆州,如果错失良机,将后悔莫及。
吕蒙的这个建议与孙权的想法不谋而合。接着他又提议说:“现在不宜夺取曹操控制下的江北徐州一带,而是应该先夺取关羽的地盘,控制长江,在江南站稳脚跟,形成有利局势,日后再图发展。”孙权“尤以此言为当”。
吕蒙接手了陆口的防务之后,便开始了与关羽的正面交锋。
按照此前跟孙权商量好的计划,他在表面上“倍修恩厚,与羽结好”,故意去跟关羽套近乎,使其放松警惕;暗地里则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夺取荆州。
孙权也已经意识到,再想跟刘备以和谈方式解决荆州归属问题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靠武力夺取。这一点,从孙权跟曹操和解就可以看出来。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先巩固好内部的统治地位,等待机会。
正值这孙刘双方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丹阳地区的“山越”又开始作乱。孙权安排陆逊前去镇压。
陆逊虽然年轻,但是带兵打仗还是很有一套,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并采取“强者为兵,弱者补户”的方式,在平叛的同时,补充了数万精兵。这样一来,东吴内地暂时取得了相对的安定,为争夺荆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占据益州北部,自称为汉中王,这让孙权很不高兴。
他没想到,刘备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不但有了稳固的地盘,而且还对东吴构成了威胁。如果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夺取荆州的意义也就显得更加重大,哪怕是因此而破坏了孙刘联盟也在所不惜。
很快,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