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打败于禁之后,将其数万残兵收编过来,因此粮食出现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他本可以放低姿态,去向盟友孙权暂借一些,但他却偏偏不把自己当外人,没打招呼就从东吴的湘关粮仓“拿”走了大量的大米。
这也为孙权在他背后捅刀子找到了最直接的理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孙权在国内国际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大军去收复荆州。
此时,吕蒙的病体也突然间“康复”了。孙权便任命孙皎和吕蒙为左右大都督,全面负责此次对荆州作战。
对于这样的人事安排,吕蒙是有意见的。他对孙权说:“您要是觉得孙皎有水平,那就只任命他为总司令就可以了;如果认为我比他强,那就只任命我。您忘了当初赤壁之战时,您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大都督,虽然周瑜有最后的决断权,但程普却仗着自己是老资格,常常跟周瑜唱反调,幸亏周瑜度量大,否则非自己人先打起来不可!”
孙权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多头领导不利于军队的行军作战,于是一狠心,将自己的堂弟孙皎从前线指挥岗位拿下,让他带领预备队,配合吕蒙作战,而任命吕蒙为唯一的大都督。
吕蒙独揽大权之后,率领先头部队很快到达寻阳。
在寻阳,吕蒙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下令将战船伪装成商船,让大部分士兵都躲进舱里,只留下一少部分身穿白衣,装扮成商人,然后才开拔向南郡进发。
此时,关羽正在全力攻打襄樊。荆州地区的原先的部队大都被派往前线,而留守的少量部队对吕蒙的“商船”也不以为意,因此,吴军一路顺风顺水地闯入荆州腹地,直达公安。
等到吴军兵临城下,脱掉白衣之后,公安城里的守军才发觉,自己已成了瓮中之鳖。
吕蒙围城之后,并没有马上攻城,而是派虞翻前去劝降。
公安城的守将傅士仁见大势已去,又加上平时对关羽本人的不满,于是发扬国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优良传统,很痛快地打开城门投降了。
攻克了公安,吕蒙率军向下一站——江陵进发。到达江陵后,又如法炮制,对城中守将进行劝降。江陵城的守将糜芳也“见贤思齐”,以傅士仁为榜样,不发一枪一弹,直接挂起了白旗。
由此可见,关羽这个人虽然很有军事才华,思想政治水平也很高,《春秋》读得滚瓜烂熟,但在培养历练干部方面,似乎还欠着火候。估计只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动辄冷嘲热讽甚至辱骂威吓,否则傅、糜二人也不至于跟他如此离心离德。试想,如果这二人也能像庞德那样战至一兵一卒也死不投降的话,东吴军队又何至于如入无人之境。这恐怕也是关羽最终悲剧的一大根源。
再说曹操。他在收到孙权的同意结盟书信之后,并没有按信中的意思为孙权保守机密,而是很小人地将消息透露给了关羽。
因为曹操明白:要解襄樊之围,就要把关羽打退,但关羽兵强马壮,是块难啃的骨头,一旦兵戎相见,那绝对是不死不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吃亏的买卖划不来。因此,他希望关羽能够在后院即将起火的情况下,率军回防,这样一来,不但许昌面临的威胁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可以乘孙刘两家打得头破血流之际,轻松收复失地。
曹操的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好,但前提是得要关羽相信。
收到曹操传递的消息后,关羽左右为难。因为,他也不知道这是曹操故意放的烟幕弹,还是孙权这厮真的要对自己动刀子了。如果消息确实,那么自己应当马上回援;但如果是假的,自己又贸然撤兵的话,那这段时间取得的战果都将付之东流。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曹操派徐晃率兵来解襄樊之围。
关羽无心恋战,大营很快被徐晃攻破,损失惨重。与此同时,他得到了傅士仁、糜芳已经开城投降的消息,只好仓皇率军回救南郡。
吕蒙的先头部队在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江陵后,孙权所率领的大军也随后赶到。不久,江陵周边地区都落入东吴手中,刘备手下的干部也大多给自己换了老板。
在这批干部中,有一个名叫潘濬的人很受孙权的青睐。潘濬当时的官职是“治中从事”。他原本是不打算为孙氏集团打工的,因此以生病为由,躲在家中,拒绝东吴对他的任命。
但孙权不是关羽,他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像潘濬这样不但精通业务而且思想品德过硬的干部更是难得。因此,他想了个狠招儿:既然老潘病得不轻,没法走路,那他就干脆派人连床带人一块儿抬来。潘濬没有想到,孙权竟然舍得在自己身上花这么大力气,心里已经有些感动了。令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孙权老板接下来居然会亲自来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情,并且示意手下拿来毛巾为他擦脸。
这一来,潘濬的“病”彻底好了。只见他从床上爬了起来,恭恭敬敬地对孙权拜了三拜。
孙权做通了潘濬的思想工作,仍然封他为治中从事,让他掌管荆州军权。
正当孙权从刘备手中“策反”了大批干部,志得意满的时候,他自己培养的干部却出来给他添乱了。
一个名叫樊伷的人纠集了一些民众企图造反。樊伷虽然官不大,仅仅是个“武陵郡从事”,但挑头造反这种事性质实在是太恶劣了。为了能够挽回自己的面子,也为了让其他干部引以为戒,孙权决定严厉镇压。
他把这一重任交给潘濬。潘濬对这个樊伷很了解,知道此人除了胆子比较大、嘴皮子比较利落之外,没有其他本事。于是,他拍着胸脯向孙权保证,只要给自己五千兵马,就能顺利摆平此事。
潘濬没有吹牛,樊伷的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烟消云散,樊伷本人也被斩首示众。
这段小插曲过后,十一月,孙权继续进军。他首先派陆逊去夺取宜都。陆逊大军一到,宜都太守樊友就弃城而逃,他手下各级干部也纷纷投降。
随后,陆逊顺利占领秭归、夷道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部队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当然,关羽手下的将领也不会个个都染上恐惧症,像文布、邓凯等人就没有轻易投降。但此时,孙权在荆州地区已人气高涨,文布、邓凯等人的小规模抵抗根本就不足以扭转大局。
东吴军队继续一路西进,直达益州的房龄地区,“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此时,荆州绝大部分地区都已落入东吴手中。
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陆逊为镇西将军、宜都太守,领兵驻扎在夷陵,以防止刘备东进。
而关羽在回援的过程中却相当不顺利。
想到东吴的背信弃义,他止不住怒火中烧,提起笔来,疯狂码字,给吕蒙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谴责信,然后派了一名心腹使者送到吴军大营。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反倒帮了吕蒙的大忙。
吕蒙先是在这名使者身上作文章,好酒好肉大加款待,打算将其策反过来,不过没能成功。然后他又发动“吴占区”的各位家长给他们还在为关羽卖命的孩子写信,告诉他们:“家里一切安好,东吴政府对我们很优待,我们相信,跟着孙权混,明天肯定会更美好。”
如此一来,关羽手下的士兵再也没有了斗志,很多人开始逃跑,军心一片混乱。
除了心理攻势外,对于关羽的铁杆粉丝,吴军采取了分段设伏的办法加以解决。关羽的残兵在撤退途中,不断遭到伏击,丝毫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他只得下令退守麦城,苟延残喘。
此时,孙权已胜券在握。对于关羽这个即将过气的军界大腕儿,只需要再打一个回合,就可以将他彻底拿下。孙权把这个最能成名立万的机会,给了朱然、潘璋二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在麦城苦等援军的关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明白,援军是不会来了,而麦城这个弹丸之地,东吴大军只需要打一个冲锋就可以拿下。
为了不至于迅速丧命,他决定铤而走险,来一出诈降的大戏。
他首先答应了东吴使者的诱降条件,然后又命令手下军士扎了很多草人立于城墙之上,接下来,他率众悄悄打开城门溜了出来。出城之后,士兵们立马作鸟兽散,最后留在关羽身边的只剩下十多个人。
孙权清楚,像关羽这样大的腕儿,是肯定不会轻易投降的,因为他要顾及自己声誉,所以他也做好了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让朱然和潘璋在麦城周边设伏,务必要擒杀关羽。
关羽逃出不远,刚刚到达麦城附近的漳乡时,就落入了吴军的包围圈,被潘漳手下的将领马忠擒获。
从关羽逃出麦城到被擒获的这段时间里,孙权一直在等待着消息。他先是让潘漳派人去打听消息,使者回报说:“关羽已经逃出麦城了!”吴范安慰他说:“关羽虽然逃了,但肯定走不远!”孙权问道:“大概什么时候才能把他送来?”吴范说:“明天中午吧!”到了第二天中午,押送关羽的人还是没到,孙权有些提心吊胆,他问吴范:“现在已经是中午了,怎么还是不来?”吴范回答说:“别急,您看太阳不是还没升到正中吗?”
过了一会儿,一阵轻风吹来,大帐的帘帷微微动了起来,吴范用手搭在前额上往外看了看,然后回报说:“关羽到了!”
随即帐外有人口呼“万岁”,说“要犯关羽带到”。
关羽被擒之后,孙权是否对其再次劝降,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依照关羽的暴脾气和“死要面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孙权在“读心术”方面的超常造诣,这类的注水剧估计是不会上演的。
关羽死后,孙权为了表示尊重曹操的领导身份,更为了转移矛盾焦点,命人将关羽的首级割了下来,送到许昌领赏。然后,又以诸侯的礼节厚葬了关羽的尸身。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他辉煌而憋屈的一生,不但死在了几个无名小辈的手里,而且死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想想也真让人心酸,但这又能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