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来到武大,学长把我带到老斋舍,带到樱园这个地方,我一看,哎哟,武大的梧桐树好大啊!这个学校的树怎么长得那么粗啊,什么时候栽的?于是对大学有了一种神秘庄重的感觉。因此我想,我们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或者说在我们青春年少时就形成的。比如,我们在高中想要考上大学,想考上清华、北大,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到武大来旅游,就说道:“你将来好好学习上这个大学哦,这大学多漂亮,这里的樱花多漂亮。”因此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乃至乌托邦式的大学生活的样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大学不会像高三那么黑暗、那么暗无天日、那么压迫人,大学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现在你们进了大学了,大学的生活方式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你现在正在过着的这种生活的方式,衣食住行各方面,是不是和你曾经向往的那种方式是一致的?哪些地方反差很大?你对这种反差又是怎么认识的?据我所知,很多大学生都有胃病,因为吃饭不规律。有时候早上起得晚,就不吃早饭;有时候睡醒了起来一看,分不清是早上还是下午,可能很多同学睡到下午了,因为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跟早上的看起来是差不多的。
据说大学生浪费粮食的问题很严重,《楚天金报》采访我时提到,他们拍到很多大学生浪费粮食的画面,而且发现很多同学现在以不吃完饭、不光盘而感到自豪,觉得很有范儿、很潮,谁吃完了就觉得这个人好像是饿死鬼变的,居然吃饭吃得这么干净,丢人啊。另外有的大学生觉得干嘛要吃完呢?吃饭还得吃完?买了就吃呗,多了就倒呗,管那么多干嘛?后来我点评时,对大学生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判。我说,浪费粮食是一种罪恶,因为浪费的资源来自社会。你有钱买饭,你有钱浪费,饭的确是你用自己的钱买的,但是这粮食来自社会啊!你吃多少买多少,吃完了可以再买嘛,干嘛一次买这么多呢?我甚至想到,当代大学生还是应该去农村里劳动改造一下,初始几个月就是去插插秧,让他们懂得从插秧播种到管理施肥,再到收获,到最后晾干和仓储运输,那流程多长啊!你稍微付出一些,就知道“粒粒皆辛苦”的意义了。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的、应然层面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大家应该有标杆。比如,青春无敌的大学生,应该清爽干净,着装整齐、面容整洁地去应聘面试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装神弄鬼”:女生把头发烫成波浪,以显成熟;男生穿件西装,打个领带,抹个发胶,怎么看你也像个叛徒啊。很多同学到大四就把握不住了,说找工作时,外表看起来像小男生小女生的话,别人一看就不要。其实恰恰相反,我参加过几期新闻学院的签约面试,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长完全没有料到大学生都穿名牌,打扮得很社会化,他们会将穿名牌的大学生预判为成绩差的同学,或是富二代和纨绔子弟。他们对大学生的样子是有想象的,认为大学男生女生应该是非常健康清纯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无敌的,而不是说要故意扮成熟。所以大家看到,社会上对大学生的形象有一个应然的状态预期,你们现在过的大学生活离你应然的状态有多远,这是我们谈话的一个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