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时间:2013-10-31 09:0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前两年复旦大学推出了一个研究成果,研究预测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即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带,可能会出现亿人级的城市。说实话,我看了之后很震惊,因为我们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的城市,但那份研究报告不无道理。

  研究报告提到东亚国家的城市化,到最后基本都会变成超大规模城市。在韩国的首尔,一个城市的人口就占到韩国人口的一半;日本也是如此,50%的人口和75%的GDP都集中在环东京湾的四个城市圈。这说明在东亚国家的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大城市的超大规模聚集也许是一个规律。

  那中国会不会走上这条路呢?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中国人口在2050年达到峰值18亿,如果其中一半聚集在中国光、热、水、土配合最好的三个平原地带,也就是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你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会不会出现上亿人口的城市?

  有人问,为什么大家为了留在北上广深可以容忍大城市的高房价、巨堵的交通和非常恶劣的空气呢?难道他们就不会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到小城市、乡村吗?拥有自己的别墅,养几匹马,这种生活不好吗?如果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兄弟我表示佩服。因为这正是我想过的生活。然而在人类近几百年的城市化历史上,这么想的人很多,但是这么做的人不见得很多,否则怎么会出现像首尔、东京、香港这样的大城市呢?

  内地人到香港去,有时候会很可怜香港人。香港房价是北京的五到十倍,香港双人床的标准是一米二,一个标准的香港居室的卧室是两米乘两米,面积相当于我们内地一个普通双人床的大小。在那种鸽子笼般的环境里,七八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生活的现象司空见惯。而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呢?如果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大家都有一些不得已的处境。比如他就是在这个城市长大的,他只熟悉这个城市,而且他的生活技能在这个城市能销售掉,他被嵌入到这个城市的大系统当中,他已经无法抽离等等。几乎每个香港人都有到田园去唱田园诗的冲动,可是面对具体的选择,他们却往往做不到。面对大城市,其实每个人都有确切而迫不得已的原因。

  北上广深,想说离开不容易

  放眼城市化的未来,我们还会发现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经济文化产业的爆发给城市化聚集效应带来的影响。

  前几年我陪吴敬琏老先生在宁波搞了一个论坛,当地一个高层官员问吴敬琏先生:“原来搞工业化的时候,我们从上海找个高级工程师,到宁波来安家落户很容易,我们只需要把工资提高一倍再分配个三居室,工程师很快就来了。可是现在搞创意产业,我们想请一个国际上很有水平的动漫策划师、设计师到宁波来安家落户,翻几倍工资人家都不干。”对此他百思不得其解。吴敬琏先生说:“原因可能是,特定的行业需要大城市聚集,这也是一种不得已。一个搞文化产业的设计师,如果贪图两倍三倍甚至五倍的工资到宁波工作,三年五年之后他再回上海,可能已经一文不值了。”

  这一点我们做媒体的人其实深有体会。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一定要聚集在北京?都说北京的文化资源好,其实无非是一帮文化人在一起互相呕那个气味。很多媒体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开个专业会议就算成功交流。有时候只是打个招呼、发个短信,或者闲聊几句,这些非正式交流都意味着个人是否嵌入到中国的传媒系统当中,能否感受到大家的气味,并跟上大家共同成长的步伐。从北京回到保定,可能生活质量一下提升好几档次,但是会有一个担心横亘在心里,那就是过几年之后,可能就跟这个社会系统脱节了,赶不上大家成长的步伐了。这也是我本人为什么死活都要赖在北京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快,有这样心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表面上看,生活在大城市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但是细究下去会发现其中独特的原因。就目前来看,很多问题单靠互联网、远距离的协作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在中国城市化的前方,我们很可能看到的是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一样更大规模的聚集。

  本文摘自:《逻辑思维》,作者:罗振宇,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