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无处不在的鄙视链条

时间:2013-10-31 09:02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我们每天都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歧视别人,也可能会被他人无心或有意的言语、眼神伤害。我们不断划清“自己”和“他们”的边界,殊不知若有似无的歧视就在这些边界的缝隙中潜滋蔓长。“鄙视的链条”为何总也割不断?破除地域歧视的良方到底在哪里?真的需要佛法修行吗?还是依靠组织方可解决?本期《罗辑思维》跟大家好好聊聊这“治不好”的地域歧视问题。

  如果让我说说怎么解决地域歧视这个问题,怎么让饱受歧视的族群重新扬眉吐气,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地域歧视这种文化现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充塞在空气中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环境压力。一旦回到真实具体的场景,摆在面上的地域歧视反倒容易变成一种善意的玩笑。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是我还在央视当制片人的时候。有一次开制片人会,会议间歇,部主任指着我们一个山西的同事说:“你听过山西的一个段子吗?说山西人抠,夏天买一把扇子不舍得扇,把扇子摆在这儿然后摇头。”结果哄堂大笑。

  这分明像是地域歧视,但是在那样的场景下,这反而是一个善意的玩笑,大家哈哈一乐也就过去了。往往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比较礼貌的方式制造的压力,那才是露骨的地域歧视,明显会让人感受到恶意。

  地域歧视的另外一个特点:它是一个鄙视链条,大到国家,小到城市、省际,甚至省内之间都存在地域歧视。

  这有点像中国人的麻将,肯定有上家和下家,上家打出来的牌你得吃,你打出来的牌也会被别人吃掉,所以这似乎是一个没头没尾的,像贪吃蛇一样的鄙视链条。

  想把这个链条硬生生地从人们的文化认识上打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呢?自从我看到郑也夫先生写的《信任论》一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几乎感到绝望了。书中的一个小章节讲到一个原理: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在这个漫长而残酷的进化战场当中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得有一种把世界简化的本领。

  世界到底有多复杂?举个棋类的例子来说明。在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和围棋这三种主要的棋类中,围棋是最复杂也是变化最多的。最简单的是国际象棋,走完一盘大概需要40步,而每一步都可能面对30种选择。匡算一下,一盘国际象棋可能牵扯到的符合规则的变化种类大概是10的120次方,甚至有的计算结果是10的240次方。如此庞大的数字,印证了中国古人的那句话,“千古无重局”。

  换句话说,即使是在棋盘这种规则、边界和时长都既定的博弈格局当中,变化都是无穷尽的,更何况我们人生。自然界的生物面对生存竞争这样博弈多变的环境,变化的种类恐怕更是难以计数。

  所以生物在进化过程当中,一定要想出一种简化机制。对于人类来说,这种简化机制就是把世界完全符号化。

  比如,面对千种红百种绿万种灰,如果你仅仅说出一个红字,别人还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种红色。再比如说疼痛,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能够量化疼痛这种感觉。有一种说法是“女性分娩时候的疼痛是十二级”,后来我专门问了一些专家,他们告诉我疼痛根本没有标准的分级。因为疼痛是人类对世界感知的一种简化机制,它并不描述真实,它只能描述人们想象中的那个被简化过的世界。

  本文摘自:《逻辑思维》,作者:罗振宇,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