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郑明明,CMM国际集团主席,蒙妮坦国际集团董事长,20世纪30年代末出生于印尼的一个华侨家庭。从事美容、美发教育发展事业三十多年。拥有“国际美容教母”之美誉,身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及多个国际美容协会主席等要职。
1966年在香港创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其后发展为现在的蒙妮坦国际集团。1982年,在美容美发办学的基础上,她又发明了纹眉、纹唇、纹眼线,此举轰动了国际美容界。
上世纪90年代初,郑明明创办上海郑明明化妆品有限公司,“郑明明”牌化妆护肤品风靡了全中国。郑明明也由单纯的美容美发师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如今,她拥有的资产已达10多亿港元。
有着“美容教母”之称的郑明明,从很小的时候就对美的东西非常喜欢。还在读小学时,当外交官的父亲特地将香港作家依达的小说《蒙妮坦日记》推介给郑明明,希望心爱的长女能像书中主人公蒙妮坦一样,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不久,父亲送郑明明去香港读中学。中学还未毕业,郑明明已经有了关于美的想法。
在她看来,为了美付出的人,心灵也是美的。可以说,从在那个时候起,她就萌生了对美的生命追求。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卷头发。
有同学说,“你这么有心,每天把头发卷得这么漂亮,
我真佩服你。将来长大了你一定会很美”
鲁豫:作为女性,我先表达一下我对明明姐的感受,我之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您以及照片,第一感受就是,您在出镜、照相时从来没有不漂亮的。
郑明明:对,因为从小我父亲就说整齐、清洁是一种礼貌。
鲁豫: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要慢慢长大,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有的人,从小就知道自己长大要做什么。明明姐就属于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喜欢弄头发,化妆。
郑明明: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就卷头发。那个年代的卷筒很厚也很硬,但我从不觉得它不舒服。
鲁豫:你不觉得硌得慌吗?
郑明明:没有,习惯了。后来有同学对我说,“你这么有心,每天把头发卷得这么漂亮,我真佩服你。将来长大了你一定会很美”。那时候我觉得大家的赞美太热情了,长大了我要做一个美容师、美发师。
鲁豫:小学五年级而已,你就能够把自己弄得很漂亮啦?
郑明明:对,我每天都是第一个睡觉的,睡觉的时候我就把头发卷起来,早上起来还可以变换发型,这样可以保持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发型。我觉得我有这种天分,就像今天的头发,我自己五分钟就梳好了。
按照父亲原先的规划,是想让郑明明进入美国高等学府深造成为“上等人”,将来做医生、律师。但正处青春叛逆期的郑明明却选择了理发这种“下三流”的职业,父亲勃然大怒,但去意已决的郑明明揣着三百美元独自东去,到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启蒙学习。
美容美发是一门手艺活,课堂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方才见效果,于是,郑明明到一家发廊打工,白天细心观察每个师傅的技术、顾客喜欢的各种发型、店务管理等等,晚上则在心里设计和完善未来自己美容美发店的蓝图。两年的求学生涯,郑明明走得很艰辛,但是她并不以此为苦,因为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撑她——学好手艺,回香港开一家美容院。
在日本两年的课程结束后,1964年郑明明揣着美容文凭,独自到香港闯天下。
一开始条件特别差,为了省钱,郑明明住在一间连窗户都没有的小房子里。安定下来之后,年幼的郑明明开始想家。
刚到香港的时候,我连广东话都不会讲,
回印尼的时候要从香港坐大船偷渡回去
鲁豫:一个女孩子孤身离家那么远住在香港,你心里不觉得难受吗?
郑明明:有一点,刚到香港的时候,我连广东话都不会讲,回印尼的话要从香港坐大船偷渡回去。
鲁豫: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回去?
郑明明:那时候印尼排华,只要离开印尼就永远不能再回去了,我们出来的时候都打了手指模,一旦决定离开就再也不能回去。后来我们七个人躲在大船底下的仓库里,我当时很瘦很小,躲在最里面,我想应该没有事,谁知道最后香港海关单单把我拉上去带回了九龙。其他几个人没有事,顺利偷渡回了印尼。当时我觉得老天对我很不公平,我很灵巧而且已经躲到了最里面,她们都高高大大的,怎么把最小的我抓过去了呢?而且我也很恨,因为我真的很想回印尼。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开心。但是现在回头看这其实是件好事,现在我在香港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和爱我的家人,也是一种机缘。大概五年前我回到印尼,又见到当时偷渡回去的这六个女朋友,她们要么胖胖的——印尼人本来就不会保养身体,要么就很老,而且有的婚姻也不幸福。所以我觉得那时候我没有偷渡成功也是个好事。
他说,你看人生有酸甜苦辣,有高低不平,但是没关系,
这样才叫人生。如果没有这个经历就不叫人生了。
你要学习不倒翁的精神,倒了你要赶快起来
上天为你关闭了一道门,同时为还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继续留在香港的郑明明,1966年在香港尖沙咀开建了自己首家美容美发厅之后,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些日子里,郑明明一个人身兼数职,既做老板,也做工人;既是迎宾小姐,也是洗头工人。晚上打烊后,她把白天顾客的姓名、特征、发型等资料建成一个个小档案,以便下一次与顾客沟通。
就在她的品牌刚刚有一点起色时,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全部产品。刹时间,她又变得两手空空!不仅多年的积蓄转手成空,还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这对创业初期的郑明明来说,实在是一场太大的打击,几乎让她无力支撑。
悲观绝望的郑明明躺在床上,一连几天伤心不已,就在她想放弃的时候,忽然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从小父亲的办公室桌上摆着许多“不倒翁”,那是父亲最喜欢的玩具。父亲常常告诉她,人生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做人一定要有“不倒翁”精神,跌倒了赶快爬起来,才能实现理想。很快,郑明明体悟到父亲当年的用心,从床上爬起来化好妆。
鲁豫:你的店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是吗?损失大不大?
郑明明:当然很大,而且那时候刚刚要上轨道。我很难过,躺在床上漫无目的地想,可能是我父亲不想让我做这个行业,他想让我放弃,我的店才会无端烧掉了。下一步该干什么呢?没有钱了。原来开店的两万块钱是我一个女朋友借给我的。
鲁豫:欠了两万块钱啊!你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十块,那得还多少个月啊?
郑明明:所以当时我就想,放弃吧。但不知怎么我想到了父亲桌上的不倒翁。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就看到他写字桌上摆着很多不倒翁。他天天都跟我讲,“你看人生有酸甜苦辣,有高低不平,但是没关系,这样才叫人生。如果你没有这个经历就不叫人生了。你要学习不倒翁的精神,倒了你要赶快起来。”那时候我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便坚持了下来。不倒翁的故事伴着我的事业和人生,一直到现在。
鲁豫:其实生活也算公平吧,总是有起有伏嘛。它给你了一个打击,让你低落之后,还会让你慢慢再好起来。我们常常说,如果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它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它给了你一个打击,还会再给你一些补偿。香港对于明明姐来说就是这样的,开了一个店着火了,什么都烧光了,但是在香港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另一半。
我们在学习怎么成为一对好夫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
我的个性很急,老公是慢性子,我们也是慢慢磨合出来的
郑明明生活的另一半便是陪伴她四十年如一日的先生——陈树德先生。
说到郑明明的事业,谁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位成功的女士。但很少人知道,她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有一位热忱并全力支持她的丈夫,还有两个出色的女儿。郑明明在《银婚纪念册》上写道:“美满的家庭对于我来说犹如沙漠中的甘泉,它不断地给予我滋润和安慰,支持与鼓励,使我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这正是她的家庭生活的写照。
郑明明的先生陈树德出生在上海,因为战乱的原因,家底还算丰厚的陈树德一家先后迁徙到香港、缅甸、台湾等地。经营家族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陈树德一度非常不相信爱情,直到三十七岁那年,他遇到了郑明明。
在香港的商界和娱乐圈,像郑明明和陈树德这样的恩爱夫妻是不多的,像他们家那么温馨和睦的家族企业更是难得。从年轻的时候开厂创业,到一路上摸爬滚打互相扶持,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无人可取代。陈先生是个实干家,从厂房、办公室的设计、联络方方面面到产品研发,许多琐碎和艰难的过程他都能井井有条地处理好,而郑明明则负责市场推广和教学。
当两人携手走过二十五年的婚姻之时,郑明明和先生在香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派对来分享他们的幸福。两个美丽乖巧的女儿都表达了对爸爸妈妈的婚姻祝福。为了纪念自己二十五年的幸福婚姻,郑明明邀请了二十五个好朋友来做她的伴娘,其中就有和她至今为止,相交二十六年的好朋友刘晓庆。
刘晓庆在婚礼上的发言让人忍俊不已:“今天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当婚礼进行曲响起的时候。过去我也知道明姐和鲍比是非常好的,今天我一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就觉得我好久都没结过婚了,所以一定要去结一次婚,向他们学习。”
鲁豫:晓庆姐,你参加明明姐二十五周年银婚纪念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晓庆:我对他们都比较熟悉了,他们是不是二十五周年,对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不过就是参加他们的盛典。因为我周围的朋友一般很少能有这么长久的婚姻。
鲁豫:二十五年不算长,到2010年已经四十年了。
刘晓庆:对,我周围的朋友都不喜欢结婚,也没什么小孩,有小孩的也不愿意结婚。所以像她这样的是比较稀有的。
鲁豫:的确,常常听说明明姐跟先生一起手拉着手走路,感觉很温馨,而且明明姐的先生长得很帅,高高的,是一位特别儒雅的先生。你们两人当初在香港见面,浪漫吗?
郑明明:我觉得他不是很浪漫的人。
鲁豫:晓庆姐,你作为旁观者觉得他们俩在一起浪漫吗?
刘晓庆:不浪漫,我没有看见过他们之间浪漫。但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婚姻很扎实,所以对于我来讲,明明姐是一个全福太太,有老公,又有钱,又有自己的事业,长得又漂亮,有两个女儿又嫁得都很好。真是全福太太,她是每个女人都羡慕的标准。
鲁豫:对呀,你怎么能找到那么好的老公呢?当时你见到他,怎么肯定这个人将来会是好老公呢?
郑明明:我们都在学习怎么成为一对好夫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的个性很急,我老公就不一样了,他是慢性子,所以我们也是慢慢磨合出来的。我觉得婚姻当中两个人都要退让,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辅导牧师,他曾经告诉我,你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放低声音,降低八度。比如晚上你看到丈夫看电视到很久不睡觉,你很着急的时候,不要说:“哎呀,快点睡觉了,现在都几点了还不睡觉!”要尝试着说:“老公啊,现在差不多十二点了,你可以不可以睡觉呢?”我尝试了一下牧师说的,觉得很管用。我把声音降低八度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便听我的了。要放到平时我那么大声音,他肯定就不听了。另外不能讲“离婚”这两个字,再怎么吵都不能出门回娘家。
鲁豫:那你们俩吵架的时候会不会走出门去,然后被对方拽回来过?
郑明明:我没有,但我知道很多人这样做过,走了两天不回来。
刘晓庆:你们两个都没有吗?鲍比也没有说过“离婚”?
郑明明:没有。
刘晓庆:这个很不容易。
郑明明:因为你一说“离婚”,也许就会变成事实。而且每天这样讲,也很伤对方的心,他对你就没有信任了。
鲁豫:但心里面总会有火的时候,真到火的时候你怎么办?怎么把它发泄出来?
郑明明:我扔东西,看到什么我就扔什么嘛,发泄嘛。
刘晓庆:以后吃零食,好多人生气吃零食。
鲁豫:你会捡贵的扔还是捡便宜的扔?
郑明明:一开始没有理智,看见什么就扔什么,后来想想,哇,这么贵,选那个便宜的扔吧。
两个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自然免不了口舌之争,但在日常真实情感的维系下,许多平凡的小事也会显出温馨来。郑明明的丈夫陈树德先生多年来习惯了站在妻子身后,默默支持她,而且颇具幽默色彩的他,还总结出了一套“老公的三从四德”。
三从是:第一,服从;第二,跟从;第三,盲从。四德是:第一,等得(老婆化妆);第二,舍得(老婆购物);第三,记得(老婆整族人的生日);第四,忍得(无须解释了)。
多年的夫妻生活,大家都摸清了对方的脾气。郑明明谈到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在旧金山的一个礼拜堂,她同先生去走红地毯,“他送的时候,一回头,不舍得,流眼泪了。”言谈之中,也不禁泪眼婆娑。
闲暇无事,两人便结伴跳舞。悠扬温柔的乐曲中,他们迈着轻盈的舞步,默契而旁若无人。
鲁豫: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跳舞是很浪漫的。
郑明明:他的心脏需要通波,医生说一定要多做运动,不运动血管又会再塞住,容易引起半身不遂。我问他喜欢什么运动。他说喜欢跳舞,那我就陪他了。其实我并不喜欢跳舞。晓庆那时候在上海拍金大班,她跳得很好,我就想跟她学跳舞吧,所以就决心学了跳舞。
刘晓庆:百乐门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她就经常去跳舞。后来越跳越漂亮,跳到我这个觉得自己舞蹈很好的人,都觉得她非常好啦。这次她庆祝四十周年,我们到百乐门一看她跳舞,我们都不敢跳了。
2010年5月,陈树德、郑明明夫妇为了庆祝结婚四十周年特地举行了隆重的红宝石晚宴派对,并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参加,其中包括刘晓庆、陈美琪等众多朋友。派对上,郑明明即兴起舞,大家一起见证了他们夫妇俩四十年的爱情盟誓以及相濡以沫、情比金坚的和谐婚姻。
“我俩将要将一切的荣耀归给天父上帝,因他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忧虑”。为分享婚姻四十年的美满及喜悦,郑明明夫妇俩精心安排,并且重温了当年神圣浪漫的婚礼仪式。
我们家是严母慈父。对女儿,她们要是不听话,
我要动手打的。我父亲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去对她们
鲁豫:2010年是你们结婚四十周年吧?四十年叫什么婚?
郑明明:红宝石婚。这一次我四十周年结婚纪念,正巧是五月一号,世博会的开幕。
鲁豫:为了庆祝你们结婚四十年——
郑明明:世博会就开幕了。
鲁豫:事业成功已经很了不起,婚姻又很幸福,两个女儿都很漂亮,晓庆姐说她们工作也很好,嫁的人也都很好,也很幸福。你怎么当妈妈的啊?
郑明明:对孩子,我是再忙再累早上也要起来陪她们。她们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再忙都会到美国去看看。
鲁豫:我们一般都说严父慈母,你们家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
郑明明:我当然是最凶的那个,我们家是严母慈父。
鲁豫:这是自然分工吗?
郑明明:不是,可能是因为性格吧,陈先生本来个性就很温柔,而且他很爱两个女儿,从来没有对女儿讲过一句重话。
鲁豫:你怎么凶呢?
郑明明:跟我父亲一样,我父亲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去对她们。
鲁豫:板着脸吗?
郑明明:对,要打的。我觉得“三岁定八十”,小时候如果不好好管教,大了她便改不了啦,所以我要打的。我记得那时候我大女儿老拿我的口红在墙上画画,墙壁上面涂得都是口红。我就把她抓来打,打了一个小时,我要让她记得。那时候她才三岁,之后便再也没有拿口红乱画。假如我只是说“哎呀,你又弄坏了,你不要再弄了,你看妈妈的口红都坏了,墙壁也坏了”,这样的话,讲一百遍她都不听,所以我就是要打。当然打得不是很用力了,只是为了让她记得。
鲁豫:祖父母一般是不会打自己的孙子、孙女的,如果他们做父母的要打孙子、孙女的话,你会不会管?
郑明明:我有两个外孙,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很可爱,很爱吃东西。我每次都跟她讲,“你不能吃太多哦,吃太多了胃大了,将来胖嘟嘟的不好看”,她每次看到我就答,“嗯,我不吃了,”可是一会儿她跑到厨房又吃上了。她说,“外婆,我好饿啊”,可是一看到我的脸色,就不敢吃了。
鲁豫:哇,你这个当外祖母的,跟别的外祖母不一样。我们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说要多吃,这样才能长得胖长得结实。你却让她不要多吃?
郑明明:对,因为我觉得要吃有益的东西,就不要乱吃。现在有很多胖小孩,就是因为父母一直叫她吃导致的。这对身体不好,将来减肥很辛苦。
身材要五十年保持不变。每天早上我都称磅,比如今天早上
假如是五十公斤,我就写“小心啊,你就要变成师奶了”
郑明明很善于总结生活哲学,对待外孙,她坚持节食从娃娃抓起;对待自己,她的要求更加严格。驻颜有术的她现在看上去依然精神饱满,不像她这个年龄的人。而多年如一日地保持身材,更让她身上一直散发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年过三、四十,仍然有着含苞的美态,因为修养好,腹中的气度渗透全身……也与心境有关,孜孜不倦、不断研磨,脸上自有动人神采。”这是郑明明总结的女性美,更是她自己切身的生活体悟。
鲁豫:你怎么一直保持你的身材这么好?
郑明明:我每天都跟自己讲,身材要五十年保持不变。每天早上我都称磅,比如看到今天是五十公斤,我就写“小心啊,你就要变成师奶了”。
鲁豫:先生呢?太太很有名,又漂亮、成功,他怎样应对?
郑明明:开始我没觉得他有什么,后来我发觉很多聚会他都不肯去了,我知道要小心了。所以每次出去的时候,到哪里我都带着他,到了之后我就跟大家介绍说这是总裁,他是我的头,我是他的身体,有什么事情以他为主。这样他就愿意出来了。
刘晓庆:只有这样子婚姻才可以长久。
鲁豫:才可以有红宝石婚姻。
刘晓庆:还有钻石婚。
鲁豫:五十年金婚,六十年就钻石婚,七十年是什么婚?
刘晓庆:不懂。一般我们纸婚就完了。
如果说婚姻的经营需要艺术才能维系至金婚、钻石婚,那么组建“艺人之家”则是郑明明内心使命感的真实涌动。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信基督之后,郑明明一直都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每星期都做礼拜。平时工作繁忙的她,一直没有精力推动传福音的工作,直至一件意外,使得郑明明组织了“艺人之家”。
1985年某日,翁美玲打电话找郑明明。那时候翁美玲经常到“蒙妮妲美容院”做按摩,电眼睫毛,两人渐渐成为十分熟稔的朋友。那天翁美玲似乎满怀心事,跟郑明明说要跟她畅谈,而郑明明习惯了晚上十二点之后不听电话,便没有长谈。第二天,翁美玲自杀身亡的消息传来,郑明明听到悲恸难忍,亲自到灵堂致祭。看着影迷们悲伤的面容和翁美玲的遗体,郑明明内心既自责又内疚。
有鉴于此,郑明明立即抽空组织了“艺人之家”。娱乐圈的艺人,生活圈子窄,个性又格外敏感,工作又令他们长期缺乏安全感,郑明明便准备从艺人方面进行工作,组织一个团体,以防翁美玲事件的发生……
香港著名演员邓萃雯谈到郑明明的“艺人之家”赞不绝口,“来艺人之家十几年了,我觉得真的很好,好多人都觉得我们艺人是很风光的,但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家庭之间的问题都很难同别人诉说,尤其在香港,那么多狗仔队乱写,你更没有信心在外面跟别人讲。在艺人之家,我觉得可以变回一个很真实的人。”
“艺人之家”的聚会,从1985年创建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起来,我听到收音机里的消息,
翁美玲自杀死了。我非常难过。如果当时我能听她讲讲心里话,
也许就没有这个事情发生了
鲁豫:翁美玲当年饰演的黄蓉娇俏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但她走得特别早,才25岁。听说翁美玲在走之前那天晚上给明明姐打过一个电话?
郑明明:对。那天晚上她打电话给我,她说她很难过,因为那时候她经常跟男朋友吵架。她说,“我想跟你谈谈”。可是那时已经很晚了,我向来习惯了十二点睡觉的,所以我告诉她,“睡吧,睡吧,过了明天就没有事情了,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起来,我听到收音机里的消息,翁美玲自杀死了!我非常难过,怎么会呢?后来,我到她的灵堂拜祭,外面人山人海,我很难过。人有困难需要跟你倾诉的时候,你只想到自己,没有好好地劝慰她,如果当时我能听她讲讲心里话,也许就没有这个事情发生了。
鲁豫: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可能有点想不开,但只要你跟我说一说,我过去了就好了。
郑明明:是的。
除了邓萃雯之外,娱乐圈里的好友,郑明明还有很多,而关系最要好的就属刘晓庆了。圈里人都知道,郑明明和刘晓庆是铁杆的好姐妹、好朋友。
“没有刘晓庆,我不会来大陆。”郑明明这样描述她跟刘晓庆的关系。她们之间的友谊要追溯到1984年,那年,刘晓庆先后为其主演的电影《原野》、《火烧圆明园》到香港举行记者招待会,郑明明当时开的美发店在香港名气较大,刘晓庆就上门做发型,一来二去两人就认识了。
后来,郑明明还陪刘晓庆参加过记者招待会。有一次一位香港记者采访刘晓庆,用的粤语,刘晓庆因为听不懂,便只顾埋头看报纸,也不肯进会场,把记者晾在了一边。郑明明在一旁看了,觉得不好便赶忙过去相劝。从那以后,两人就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友谊似水长流。时至今日,郑明明仍然非常关心刘晓庆,刘晓庆也是同样。当初郑明明进军大陆正是源于刘晓庆的一句话。1984年,刘晓庆邀请郑明明到北京,希望她对大陆多一些了解,并寻找一些发展机会。谁也不曾料到,多年后的今天,郑明明竟然走遍了大江南北,“蒙妮坦”美容美发学校已在各地开设了20多所,“郑明明”牌化妆品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
刘晓庆那时候是中国最了不起的演员,我是她的粉丝,
很崇拜她的。没有刘晓庆,就没有今天的郑明明,
是她把我带到了内地。
鲁豫:你跟晓庆姐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
郑明明:1984年,二十六年了。那时候是在香港经过朋友介绍我见到晓庆的,很兴奋,哇,刘晓庆那时候是中国最了不起的演员,我是她的粉丝,很崇拜她的。我看到她不会讲话,在台上发抖啊。
刘晓庆:这是编的,编的。
郑明明:真的,真的,没想到后来晓庆非常热情、非常平和,我就开始就放松自己,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刘晓庆:当时我到香港去参加《原野》的首映式,当时也没有化妆品,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明明姐。明明姐送化妆品给我们,有日霜、晚霜。我们那时候都搽马牌油,就是凡士林,虽然我当时已经是大明星了,但她送我的日霜、晚霜、脖子上的霜我都没有见过。我当时不相信有效果,但我妹妹相信,她就一直在用,后来她皮肤就变好了。之后我跟明明姐说,你如果到中国大陆去卖,一人哪怕只挣一分钱、一块钱,都可以赚很多很多钱了,同时这还可以给大家带来美。我只是从生意的角度顺嘴说的,而后来明明姐居然接受了。这些年来我从明明姐身上学到了很多。比方说,我比较粗心,明明姐很细心,我比较听她的话,她说好的我就会买下来,她说不好的,我就不买。渐渐的,我也了解到了很多。
鲁豫:她是个什么样的朋友呢?
刘晓庆:她特别细心。我曾经买过的所有化妆品的牌子、衣服的牌子她那里全部都有记录。我经常会问,“明明姐,我那个唇线笔是什么颜色?多少号?”我不知道,但她那里全都有资料。
另外,她很大方,这个跟我比较像,我也很大方。我如果五十块钱的工资可以有五千块钱的风度,明明姐当然不是五十块钱的工资了,但更有风度。有时候看到她的一些化妆品,我说这个挺好的,她就说“拿走”,于是我每次大包小包的拿好多回来。
我很粗心,有时候常常忘记带钱。但不管到什么地方,每一次演出首场的第一排,明明姐都会在那儿。有一次我去新加坡演《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到了机场在休息室坐下来,才想起来我忘了带钱,一分钱都没带,既没有信用卡也没有人民币。后来突然一想,没关系,反正明明姐要来的。后来我就给她打电话,她说,“没关系,我带了,你要什么信用卡我全带来。”
鲁豫:太够朋友了。
刘晓庆:我还是要还的,先说清楚。
郑明明:每次到世界讲演也好,私下里跟朋友说也好,我都要提到没有刘晓庆,就没有今天的郑明明,是她把我带到了内地,带到中国,并且在这里有了我喜欢的平台。我是印尼华侨,生活在香港,内地的很多政策都不懂,晓庆便给我介绍很多朋友,帮了很多忙。真的,晓庆,非常非常谢谢你。
刘晓庆:她来内地的时候,我胆子好大啊,当时我给她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因为当时我比较狂嘛。
鲁豫:不叫狂,叫率真。
刘晓庆:因为特别不喜欢记者,跟记者一见面就要吵架,所以就恶名远扬。当时为了明明姐,我们两个联名发请帖去请记者。那天记者别提多多了,都来了。我那天表现特别乖、特别好,一直在说,“谢谢你啊,一定要好好宣传明明姐”,若搁在平时,一看到记者我的脸马上就转过去了。后来她在北京办了一个“蒙妮坦美容美发学校”,中国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商业气候,办的过程很辛苦。对香港人来讲,北京又是很冷的地方,但她们一直坚持了下来。
郑明明:是,我还是要再讲一句,晓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当着全世界的朋友们,我真的要谢谢你,我很珍惜跟你的友谊。
刘晓庆:你要再说我眼泪就要掉出来了。
郑明明:真的真的,谢谢,谢谢。
鲁豫:我觉得女人之间的友谊是很特别的。
刘晓庆:明明姐的“艺人之家”也特别好。那时候我们在香港遇到一个官司,是我妹妹惹的一个官司。明明姐既管我们住,又帮我们出律师费打官司。我认识明明姐的时候尽管很有名,但一分钱都没有,每个月就五十块钱工资。后来打官司,“艺人之家”为我们集体祷告。同样的案子,别人前十分钟刚刚被判了十八个月,而我妹妹完全无罪释放。每一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外人的帮助尤其可贵。虽然我不是“艺人之家”的成员,但是我是“艺人之家”的朋友,经常去参加她们的一些活动。
郑明明:对,邓萃雯现在是我们艺人之家的主席,跟晓庆的关系也特别好。
刘晓庆:明明姐她们一家都是很幸福的,她的小女儿跟初恋男友拍拖十一年以后结婚了。这很奇特,她的家庭都很好。她非常努力,特别周到、细心。她请客的时候,来很多人,但是每一个客人都不会觉得被冷落,这也是一种技巧。认识她之后我开始做生意,很多地方应用“郑明明法则”,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鲁豫:明明姐你应该写一点东西,或者开一些这样的课,不仅告诉女性外表怎样美,还有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对她们会很有帮助。
从不遵父命的“叛逆女儿”,到“国际美容教母”;从怀揣三百美元东渡日本学艺的小女子,到“世界杰出女企业家”,这是郑明明至今的人生轨迹。
郑明明以美丽的仪容、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代表了东方女性另一种美——坚韧、自立以及灵魂深处的温柔和悲悯。她的成功自然如水的奔流,并传递出一条信息:只要用灵魂去经营,没有什么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