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人物的大作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专案组在仔细分析、反复考虑后,选择了第一个突破口——首先找到与糯康集团有联系的人,进而切入这个组织掌握其更多情况。
2011年11月,根据有关情报,专案组锁定了缅北的一名毒贩,此人来往于中老缅等国,人脉较广。当地传闻中,糯康集团控制着“金三角”贩毒水路,那么从理论上说,跑这条线的毒贩应该和糯康集团发生联系。
后来回过头看,专案组的这一选择,对于整个破案工作来说,是多么关键和重要。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成为整个案件凿破冰山的第一个缺口。
刘跃进调兵遣将,指挥专案组民警化装潜伏、严密布控,待此人进入中国境内时将其秘密抓捕。审讯了一周以后,这名毒贩承认,他的大量毒品要从湄公河上运输,凡是在湄公河上运输毒品都要给糯康集团交保护费,否则就别想走,所以他经常在湄公河上与糯康集团的人接触。
这名毒贩还供出了经常和他打交道的糯康集团人员——岩相宰,糯康集团的一个小头目,手下有几条专门运毒品和非法物资的船,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从“金三角”溯流而上到缅甸第四特区。巧的是,这两天岩相宰就会从下游上来。
机不可失,专案组联手相关国家警方设下埋伏圈,在岩相宰的船经过时将其成功抓获。
需要特别介绍的是,抓获岩相宰的地方是境外执法的灰色地带,为了将岩相宰押解回国审讯且不打草惊蛇,要冒双重危险,因为可能会遭到当地武装毒贩袭击,不知情的外国军警也可能会阻拦。专案组民警想了很多办法,联系相关国家警方,最终成功将岩相宰秘密押回。
岩相宰起初心存侥幸,连续的审讯之下,他才交代自己确实是糯康集团的成员,以及他本人怎么加入、重要成员都有谁、如何分工……更大的收获是,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他的顶头上司、糯康集团三号人物依莱,曾经神秘而得意地告诉他——湄公河杀死中国船员的那桩案子就是我们做的,你知道就行了,千万不要说出去,如果走漏了风声就要你的脑袋!
到这里,专案组的判断得到了初步证实,下一步,就是向糯康集团发起更大攻势。
依靠岩相宰的口供,糯康集团的组织架构在专案组的分析下逐渐明了:一号人物糯康,整个犯罪集团的核心人物和“老大”;二号人物桑康·乍萨,负责集团的财务管理和具体分配;三号人物依莱,负责水上运输和对外联络,也是出谋划策的“军师”;四号人物翁蔑,集团的行动队长,负责河上巡视以及绑架、劫船、杀人等。
糯康的指挥部设于湄公河老挝和缅甸交界处的江心小岛孟喜岛,沿岸有百余名武装人员巡查警戒。这伙人一边贩毒牟利,一边以保护费为名勒索过往船只。
专案组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岩相宰的直接上司、三号人物依莱。
尽管此前对依莱一无所知,但专案组经过细致工作,千方百计找到了蛛丝马迹——依莱,1957年10月21日生,有一定文化程度。案发前,他频繁出没于孟喜岛、泰国和老挝等地;案发后,他一直在老挝万象躲藏。通过老挝方面的公开合作和秘密工作,专案组锁定了他在万象的具体位置,还获取了一个珍贵情报:2011年12月12日,依莱和他的儿子租了一辆旅行社的车,正在从老挝的万象去波乔省的路上。
专案组协调相关国家警方,在依莱的必经之路布下“口袋”。一场精心设计的抓捕没有落空,依莱束手就擒。
依莱一开始拒不配合。54岁的他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给专案组的感觉是老奸巨猾。依莱其实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抓到中国,但却一口咬定,关于“10·5”案件他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指挥部调整了审讯策略,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出示警方搜集到的证据,一步步深入追问,例如,2011年10月份或者更早你在哪里,谁能证明等等,从依莱的回答中查找矛盾和漏洞,让他对这些矛盾的地方作出解释。
经过一周多的艰苦审讯,直到专案组“无意”让他看见了案发当天他布置在湄公河岸边的一个眼线,其心理防线才开始崩溃,陆续交代了糯康组织内部构成、他本人的角色分工等情况。
令专案组惊喜的是,依莱交代了自己是“10·5”案件具体的组织参与者之一,也交代了糯康集团和泰国军人勾结策划实施湄公河“10·5”案件的大致情况——
“华平号”和“玉兴8号”这两条中国商船,长期在湄公河上走,却从来不给糯康交保护费,糯康很生气,几次托人带话给船主“来谈谈”,但船主没去,糯康认为自己没被放在眼里。2011年9月21日,缅甸军方征用中国商船,突袭了糯康组织在孟喜岛的指挥部,打死打伤不少人,糯康咬牙切齿,更加怀恨在心,下决心报复中国商船。
实际上,“华平号”和“玉兴8号”并不是被征用的中国船,但糯康集团错误地以为是,并且已经跟踪盯梢了一段时间。
依莱平时负责对外联络,和泰国黑社会比较熟。糯康让依莱通过黑社会与泰国军方取得联系,商量合伙搞点事:糯康在湄公河劫持中国船只,放毒品栽赃,然后押解中国船只到泰国水域,由泰国军方假装查获毒品,并向上级申请立功授奖。泰国军方答应,事成之后在清盛码头给糯康集团进出提供便捷,并贩卖枪支弹药给糯康集团。双方各取其利,一拍即合。
依莱还交代了糯康召集开会、在两岸布置眼线、选择停船杀人地点,二号人物桑康·乍萨和四号人物翁蔑率领手下劫持中国船只、捆绑和杀害中国船员、逃跑等一些作案细节。
同时,越来越多情报和资料汇总到专案组,关于“金三角”、糯康本人及其犯罪集团的轮廓更加清晰起来——
“金三角”95%以上都是山区,丛林密布、道路崎岖,泰国、缅甸、老挝三国居民以及国民党残部后人混居于此,是名副其实的“三不管”地带。
毒品几乎是“金三角”的代名词,围绕毒品的收购、提炼、走私异常猖獗。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二三十个人、七八条枪就可以占据一个山头,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最鼎盛时期,“金三角”地区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武装贩毒集团。
毒品衍生了赌场以及非法军火交易。为了争夺经济利益,各个大大小小的“山头”时常发生火并,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加上黑白两道的明争暗斗,使得这一地区更加错综复杂、混乱不堪。
“金三角”是冒险家的乐园,曾经产生了许多另类的“英雄”,特大毒枭坤沙就是其中之一。坤沙本名张奇夫,祖上是中国云南人,父母是缅甸掸邦的贵族。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坤沙在泰缅边境建立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力量,以保护其巨大的毒品生意。
1986年,一名17岁的年轻人加入了坤沙的部队,他就是糯康。由于生长在“金三角”的环境之中,糯康对当兵打仗、贩毒赚钱、招兵买马、自立门户等“生存法则”谙熟于心,加之头脑灵活、精通当地方言,糯康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被提拔做了一个小头目。
苦苦支撑了十年后,在1996年,坤沙的部队在佤邦联军、缅甸政府军和泰国政府的联合围剿之下,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不得不向缅甸军政府投降。2007年10月,叱咤风云的一代毒枭坤沙病死于仰光,终年74岁。
糯康跟随坤沙的部队一起投降后,得到了缅甸大其力地区北部小镇红列镇民兵团领导人的职位,一直保持到2009年。但是,在坤沙手下“见过大世面”、不甘心当农民的糯康野心勃勃,利用在坤沙手下学到的军事才能,披着民团领导的合法“外衣”,开始重新收编坤沙武装残余人员,逐步发展成员多达400余人。他的集团据点众多,每个据点人数15至30人不等,配备AK冲锋枪、M16步枪、手枪、火箭筒、机枪、手雷等,自2004年以来,湄公河水域就有20余人葬身于该团伙的枪口下,大量财物被劫。
深谙“金三角”生存之道的糯康,与当地各种力量都保持着利益往来,并与当地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相互勾结、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以贩毒、敲诈勒索为生的黑恶团伙。短短数年间,糯康就从当年坤沙手下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接班上位”,成为当地最大的武装贩毒集团首领,甚至还得到了一个绰号——“金三角新教父”。
“回村寨是老百姓,在湄公河一上船就是盗匪”。糯康势力的快速膨胀,逐渐成为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的心腹大患。尽管三国政府都将糯康列为重要的通缉犯,但在“金三角”一带,没有人相信糯康哪天会被抓。
2006年1月10日,当时的缅甸军政府突然采取行动,对糯康在大其力的仓库和工厂进行大扫荡,缴获150件武器以及一条安非他命药丸的生产线。然而糯康及一些骨干分子因为一些内部人士的“通风报信”而安然逃脱。等风声过后,没伤筋动骨的糯康集团又回到了大其力地区。此后,糯康改变了制毒贩毒的单一赚钱模式,他将手下的七八十名武装分子派往更接近湄公河的区域,向过往船只收取保护费。而且,一心想当老大的糯康连“同行”也照打不误,灭了一些跟他抢生意的小“山头”之后,糯康的“江湖地位”不断巩固,成为湄公河上名副其实的霸主。
此时的糯康,也越来越重视给自己找“保护伞”。他盘踞于湄公河两岸,通过重金贿赂缅甸政府军高层、勾结拉祜族民兵团,在“金三角”地带长期横行,进行制贩毒品、绑架杀人、抢劫商旅、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等犯罪活动。当地传言说,糯康在缅甸的很多赌场都有股份,他每年贩毒、抢劫、绑票和收保护费所得的收入,有不少要向他背后的“保护伞”进贡。因此,糯康与“金三角”地区的部分军政要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8年2月25日,糯康集团在老挝“老岳哥”附近水域公然开枪扫射我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公安局外出工作的巡逻快艇,造成我两名民警和一名船员重伤。据缅甸媒体及老挝和泰国政府的一些消息人士透露,糯康此举的目的在示威,因为在湄公河一带数量最多的商船都来自中国。
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澜沧江水上分局民警秦华是那次遇袭事件的亲历者之一。他回忆说:“枪击持续了七八分钟,后来弹道痕迹报告显示,击中船身的子弹就有26发……”
面对我的采访时,他还掀起衣服,露出腰部大小不一的数道疤痕,那是做手术留下的伤口,“当时我的腰部被子弹穿透,肠子都流了出来……”
糯康在湄公河上越发肆无忌惮,2009年到2010年间,曾悍然击沉中国船只。2011年3月,佤邦领导人的外甥被糯康绑架,支付190万美元赎金后获释。2011年4月,他又绑架了10多名在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作的中国人,在拿到巨额赎金后才放人。
由于糯康等武装暴力犯罪组织的存在,湄公河这条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黄金水道变成了“魔鬼水域”,严重威胁着沿岸各国经贸往来和民众正常生产生活安全。特别是湄公河“10·5”血案之后,河上航运锐减95%。
糯康在湄公河流域为非作歹之时,曾放言不喜欢中国人。专案组分析说,糯康表面上声称因为中国人船好货多还便宜,抢了当地人的生意,但实际上是因为中国政府在缅甸北部大力推进毒品替代种植计划,对于糯康团伙的毒品生意相当于釜底抽薪。
不仅对外人残暴异常,糯康为了控制部下也是手段狠辣:一是用毒品。糯康勒令集团成员必须吸毒,他自己也不例外,有时候会发给手下一些毒品作为“奖赏”,用毒瘾来强化手下对自己的依赖。
二是用钱。糯康给手下人定期发工资,“干得好”的人还有赏。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发钱多少也不一样,有的长年跟在他身边的马仔一个月可以拿到一万泰铢;有的平时在寨子里生活、有事招呼就过来的“临时工”,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泰铢左右。
三是用暴力。糯康制定的刑罚极重,如果哪个手下不听招呼或者“做事”不力,轻则被打伤打残,重则直接枪毙。而且糯康本人喜怒无常,碰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过错,也可能被直接处死。面对这样一个暴君型的头目,手下人也是提心吊胆,时时察言观色、小心伺候,生怕一句话惹得“老大”不爽,自己的小命难保。
专案组的对手,就是这样一伙凶残暴戾、组织有序、装备精良且占据天时地利的武装悍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