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明星们不仅在赛场上“比武”炫技,也在赛场外“比文”写作。逢奥运年,总有出版商会搭着奥运会顺风车推出体育明星的自传。
难道体育明星出书就只能是自传?前女排国手赵蕊蕊、“九球天后”潘晓婷都在向我们证明,体育明星们也能写科幻小说,也可以出版心灵感悟,从过往的“展示自己”转变为“表达自己”。体育明星书的跨界,似乎成为了最近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体育迷转化成读者难度大
1995年,足坛名宿年维泗的《欣慰与悲怆——年维泗回忆录》出版,该书从个人视角审视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足球的发展道路。在那之后,中国足坛掀起了一股出书热,郝海东、李铁、金志扬、阎世铎、张吉龙、楼世芳都出了书。与年维泗选择在晚年出回忆录不同的是,此后的体育界人士,出书的节点往往是职业生涯的高峰期。
回顾近年体育明星们出过的自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扎堆在“奥运年”出书,这也已有不少成功先例。刘翔自传《我是刘翔》和姚明自传《我的世界我的梦》,均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下半年面世,当年也正是两人体育生涯的巅峰时刻。这也与国外运动员往往选择在退役之后再回顾职业生涯呈现出鲜明对比。不少读者认为,体育明星年纪轻轻就出自传为时过早。但在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图书策划看来,现在流行出名要趁早,“名人不在职业生涯高峰期出书,生怕自己将来不红了,书都卖不掉。”
体育明星要取得高销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畅销书一般与策划、包装、营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体育明星一般都没有时间做这方面的工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总编室主任杨迎会表示。不容忽视的是,赛场上的成绩不仅会影响体育明星的名气,进而也会影响图书销量。如李娜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折戟沉沙,过早被淘汰,其自传《独自上场》的销量大受影响,而到了2014年,因斩获澳网女单冠军,她的自传销量飙升。该书出版社为此还在今年推出《独自上场》增补版,新增3个章节4万字内容。
从读者群来看,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经理安东称,体育明星读者群有个特殊的氛围,即都是体育迷,然而把他们转化成读者的难度很大。毕竟体育迷往往是通过观看体育比赛宣泄情感,走出赛场后,很少有人会细细咀嚼体育比赛背后的内容。
对此杨迎会表示认同,他还举例说,不同性别的体育明星图书销量也有分化。杨迎会做过一个市场调研,“我发现一般情况下男体育明星的书会好卖一些,因为男体育明星的女粉丝的粘合度高,而女体育明星的男粉丝粘合度偏低。”
运动员出书表达层次提升
究竟这类自传书能火多久?“毕竟奥运热还是很短暂的,而具备畅销品质的传记图书,传主基本都是历史文化内涵兼具的重要人物。”上述资深图书策划表示。不过,相比2004年刘翔获奥运会冠军后,出版界才匆匆约谈刘翔,在一个多月内就出版《我是刘翔》的行为,如今的出版界在体育明星自传方面的操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生产链。
倘若出版社和运动员本身颇有诚意,经过一两年的精工细作,运动员也抽出较多的时间参与撰写或修改的过程,出好书的概率也就相对增加。如林丹在2012年8月推出的《直到世界尽头》,在当年的第三、第四季度均入围了开卷季度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5名。“现在更理性了,而且策划含量会多一些。”杨迎会说,倘若哪个体育明星想出书或者出版社想约稿,会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策划和打磨,“这是较以往一个很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这个过程对书的命运产生的影响。前面的策划越好,越经得住读者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运动员出版的都是自传的情况下,也有体育明星在出书方面玩起了跨界。自2009年因伤病退役后,前女排国手赵蕊蕊悄悄写起了科幻小说,去年,其小说《彩羽侠》还入围了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候选名单。被誉为“九球天后”的潘晓婷像其他体育明星一样,也曾出过一本自传《我不是天后》,但从近日她推出的新书《停在最好的时光里》来看,潘晓婷开始转型写散文了。
“从体育明星图书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以前单纯卖名人,现在看是否励志、看文笔是否好、个人经历是否精彩,以及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否好。”杨迎会表示,以往体育明星往往通过自传的形式展示自己,但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他们自身的变化,他们也会慢慢地想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困惑和难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因为读者需求的扩大,作者本身的表达层次也在慢慢提升,表达的范围也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