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告别书店的日子——对杭城关门书店三位经营者的回访
今天,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我们采访了几位曾经在杭州开过书店的人,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对读书这件事情更深层面的认识。
根据记者对杭城书店经营者的观察,觉得这个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对书的内容的崇敬做起这一行的,但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们对书这个东西的商品属性之强始料未及,于是,有些书店悄悄关门了。
书店关门,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在杭州城里此起彼伏地发生着。每一次,我们都带着惋惜的态度来报道一家书店的消失,但冷静地想想,如果书店只是一个买卖,开一家,关一家,又有什么好惋惜的呢?
声光电时代,也许有比读书更好的方式让自己与自己的心沟通,失去过的人,似乎比我们先懂一些道理:对他们来说,书,作为一种商品的属性,现在绝对超过它作为精神产品的属性。
我们跑进书店,总想挑一本看了能和自己的心灵共鸣,精神获得愉悦的书,像一粒医治人生路上磕绊的痛的药,可挑来挑去,总觉得自己喝下去的是某种保健品,说不上有益,说不定有害。
如果书只是拿来卖的一样东西,那么它能否卖出去,比它是否值这个价来得重要。
每次,我们都担心,书店的关门是不是精神颓失的一种表象,或者一个先兆。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吗?
杨晓海:42岁
书店:铁驴书社
开店时间:8年半(2002年11月至2011年7月28日)
与其缅怀书店 不如多找一种阅读方式
杨晓海每天出门,走10分钟,就会路过他开的铁驴书社——当然,现在已经变成一家走森女风的服装店了。记者 马黎/文
3年前,他还记得是7月28日,那个闷热的盛夏夜,铁驴书社度过了最后一天。文二西路284号这个店铺,拉上了卷帘门。
这个100平方米不到的小书店,经营了8年半,说短不短,它已经成为附近文艺青年签到的聚集地。而对杨晓海来说,在人生的所有事情里,“开一家书店是最美妙的事,开了就不会后悔。”
这三年,离开书店,他成了中国美院的老师,每天还是和书打交道,但已经不用为房租、营业额担心了。
只是,他的生活圈子还在书店曾经存在过的地方,难免经常会碰到老顾客,“新店还会开吗?”他时常看到人们眼神里的期待。
因为喜欢书,2002年11月,杨晓海在文二西路恩济花园旁租了一间小商铺,开出铁驴书社。“才30平方米,租金就要三四万。过了半年多合同到期,房东要涨价,一下子涨到五六万。”杨晓海吃不消,于是把书店搬到往西100多米的紫桂花园。
店面依旧小,不过,放书已经足够了,住在城西的许多文艺青年,把这里当做公开书架。
诗人阿波在店里卖自己的诗集,美院的一位老师卖自己的画册,影评人苏七七摆过三本自己的影评书《第一感》的签名本。
书店日子过得最好的时候,是在2006年,利润可以抵消一年6万元的房租,可是加上税费、水电、人工,杨晓海还是要贴点钱。
但在那以后,书店的营业额开始一路下滑。按成本算,一天的营业额必须达到750元才不亏本,也就是每天卖二三十本书,但书店已经做不到这个成绩了。
“民营书店进书拿到的折扣很少,为了与新华书店竞争,又必须在书价上多打点折,利润非常薄。”杨晓海说,那时,对书店的扶持政策还没下来,所以后来越撑越累。
现在,走过书店的“遗址”,他已经不会有什么感觉了,但刚关掉的那些日子,看着服装店热闹地装修着,他还是有点伤感,“尤其觉得对老顾客很愧疚,没有为他们做得更好。”晓海又说:“与其缅怀书店,不如寻找多一种阅读方式,而且是高质量的。”
那么,还会再开一家书店吗?
“不知道。”杨晓海的回答,不是“不会”,也不是“会”,而是一个未知的词。
对阅读的新思考
现在很多纸质书、电子书都存在着大量垃圾,但有时候一篇长微博,一个公众微信里的文章,质量却很高,不用掏钱,就能赏心悦目,我想以后的阅读就是一种分享,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