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封
书名:中国经济史
作者:钱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讲述者: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北,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等。
记录整理者:叶龙,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历任中学及大专文史科教师,讲述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史、史记导读、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等科目。著有《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内容简介: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最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书摘正文:
绪 论
向来学历史之人,比较不重视社会与经济。西方人讲社会学亦不过 200 年而已。
所谓唯物史观,即经济史观。西方人认为由经济形态来决定社会形态, 再由社会形态决定一切历史,遂有社会的分期。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分期 则称政治跟随社会,社会跟随经济。于是说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是工商业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则仍是工商业社会。这可说只是部分对, 但东方历史决不能如此讲。
西方讲历史的分期相当紊乱。只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来讲。中国讲 历史有系统,可按朝代来讲,与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类历史演进并不能 照马克思所讲的。人类历史演进有无共同轨道大值商榷。中国人的历史演进 显然与欧美各国的历史演进不同。对各民族历史演进,当用归纳法讲,再来 察看是否有共同轨道。
今日世界之问题,由于不能用政治、宗教等来解决,因此西方人已渐注 意到东方的历史。由于土耳其、埃及等国的历史不完全,唯有中国的历史可 用来研究人类历史如何演进,此所以欧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问题。
从前西方人认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为不开化的、不文明的、野蛮的,因 此视中国为半开化的。但今日西方业已改变此种错误观点。未来欲对世界学 术有大贡献的,最好莫如研究中国历史。
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 他人的。
讲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方法,就得用历史,用科学的归纳法。 最古的中国社会非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应称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经济以农业开始,世界文化的开始莫不如此。
历史可分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 史,最好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
历史注重以史学之观点方法,作材料之鉴别考订。如研究井田制,先 应鉴别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学解释,并加以评 判。井田制如何产生;影响如何;何以不能继续于今日;井田制在当时之时 代意义为何,此即是史学。
经济史须具备两条件: 一、鉴别的方法; 二、解释其意义及评判其价值。
学历史前应先了解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是根据历史材料。中国 经济史长达 2000 年,历史演进之记载极详,西洋史则仅数百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