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棵草的根下 白连春 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定价:¥16.00
【内容简介】
这是农民诗人白连春在病中选编的一本诗集,全是最近两年的新作,分《我,白连春,全世界最幸福的人》《这颗星球一个叫沙湾的地方》《因为爱,我被定义为人》《到处是金子,孤独的,贫穷的》四辑,写的都是自己切身的生命感受。这些年,作者一直在北京打工,去年年底因病回到四川。现在,作者虽还在病中,仍然帮着他七十岁的母亲侍弄庄稼。对土地的热爱使他走向了诗语的淬炼,也走向了更深、更广、更博大的生命之约。
【编辑推荐】
白连春是与泥土、庄稼浑然·体的诗人,因而,泥土里孕育、生长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这些在泥土中扎根、发芽、开花的诗行,不是观赏者的外在描摹,而是连结着他的血脉与神经的原生态的植物。或许基于此,他的诗有泥士的本性,并得天独厚,有蓿鲜活的呈现和顽强的生命力。 ——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 《人民文学》原主编 韩作荣
白连春的诗集《在一棵草的根下》,以一个农民的视角,把关于士地、村庄、农事融人生命的深刻体验中,诗歌中蕴涵的朴素情怀和悲悯的寻根意识,给读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憾。 ——著名诗人、《诗刊》副主蝙 李小雨
自连春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呼吸与农民相通,农村不断唤起他的创作灵感,乡土是他诗歌的第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充溢着博大的爱,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充溢着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关切。他实践了自己的艺术主张:用生命写诗。 ——著名诗歌理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诗探索》主鳊 吴思敬
特别值得一说的就是悲剧美感的拥有。李白与刘半农的诗,没有悲剧美感,也没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只有鲁迅的小说稍具。白连春的诗与鲁迅小说并不相同的是,因了生与死的隐痛,其情之悲、其悲之切,实在让人感到是一种新的创造。 ——著名批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 邹建军
【作者简介】
白连春,1965年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沙湾乡。因家贫从少年时代起。就进城收潲水,到工厂生活区挑粪,捡破烂,捞柴火,割牛草,割猪草,卖莱,参加生产队里的各种劳动,1981年高中采毕业,当兵到黑龙江,1985年退伍,同年开始断断续续在重庆、天津、贵州、辽宁、河南、陕西和北京等地打工,掏过粪,烧过锅炉,修过车,开过车,卖过凉席,卖过花和树,做过夜晚车场看守,仓库保管、麦客、钢筋工、食堂饺子工、代课老师、编辑,农忙时节在家务农。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先后获《星星》诗刊、《诗刊》、《诗神》相关奖项,出版诗集《逆光劳作》、《被爱者》。l992年参加《诗刊》第十届青春诗会。1994年开始发表散文。1999年开始发表小说。中篇小说《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天》获《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 《(拯救父亲》被《小说月报》、 《小说选刊》、 《中华文学选刊》和《新华文摘》等转载,获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