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

贝蒂的色彩

用右脑绘画
我们把孩子送去弹钢琴、跳芭蕾、画素描,仿佛美和艺术是孩子们的事,却不知道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感悟应该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贝蒂·艾德华的小实验让人吃惊:当我们把需要临摹的画倒过来,左脑无法从已有的经验和模式中进行分析的时候,右脑悄然登场,你会发现身体里蕴藏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艺术能力。
我们还是承认吧,这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也越来越像机器上的螺丝钉。我们在谈论效率、利润、增长的同时,和前人相比我们去欣赏美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别说我们动手尝试创造一点美。想一想看,数十万年前的穴居人就已经知道用炭条在岩壁上勾勒出野牛的身形,寥寥数笔,却兼具精准和意境,而我们在今天却连画一张卡通画都很困难。我们把孩子送去弹钢琴、跳芭蕾、画素描,仿佛美和艺术是孩子们的事,却不知道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感悟应该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有必要翻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无论你是60世代、70世代还是80世代。撕掉它的封腰,不要去费神看广告一样的宣传语——让你在五天之内学会绘画,那是成语“买椟还珠”里的漂亮盒子,无助于我们真从在这本书里获益。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是一本成人绘画速成教材,至少它的内容的确是如此安排的:教你如何安排那些暗影和轮廓,如何在笔下实现精准的透视法则,甚至有许多素描课堂上会讲述到的小诀窍。但是,你是否会成为一个业余画家,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曾经是天才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用他的话证明过这一点:我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才终于能像个孩子那样作画(大意)。但是,随着我们慢慢成长,这种天赋的能力却在逐渐消失。最后,我们沦为观赏艺术品时把目光聚焦在价格标签上的一群。我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写着分类标签,随时准备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进去。在“美”的那一栏下面,我们加了一行小小的注释:很贵,艺术家的事情。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把这种变化视为掌管逻辑思维的左脑占优的结果,因而提出解放右脑,让两半大脑共同工作的概念。在书中,作者贝蒂·艾德华提供了许多个小实验。其中一些方法的结果让人吃惊:当我们临摹一张画的时候,由于左脑不断地出来提示,应该把画面里的形状、颜色归纳为某种熟悉的既定模式,以至于我们只能笨拙地画出一团丑陋而破碎的线条来。而贝蒂·艾德华让我们把需要临摹的画倒过来,迷惑善于分析归纳的左脑。当左脑无法从已有的经验和模式中进行分析的时候,右脑悄然登场,指挥你的手按照它的方式运转,描摹出左脑所忽略的轮廓、阴影、明暗分隔。于是,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也会发现自己的作品大大提升了一个台阶,意识到身体里蕴藏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艺术能力。
通过大量类似的方法,贝蒂·艾德华让我们逼近一个真实:在由数字和逻辑构成的世界观之外,所有人都拥有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这种视角从来都在,只是随年龄增长而被逐渐覆盖,但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进行恢复。《像个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它并不谋求所有读者成为艺术家,而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所谓“创造力”从何而来?一个可归纳演绎的世界对于创新来说是一个全然的灾难,唯有跳出这种视角,像个左撇子,像个艺术家那样开启你的右脑,你才可能点燃灵感的火花,在世界的暗影边缘创造出令人讶异的作品,找到平常人在平常时候所无法看到的隐秘通路。
美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作品,不是教材上的定义和分析,甚至也不是艺术评论家的文字。它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从你降生时就始终伴随你左右。你一生中会有许多次偶然意识到它的存在,正如情人的吻停顿时空和逻辑,于是就有清晰的烟火在你们身边燃放。
在你并不经意的时候,你的右脑一次次带你欣赏摩天大楼工作间之外的街景,云团在街道飞速移动的暗影,以及树木在大风吹拂下犹如燃烧摇曳的火焰。这是你所独有的视角,它打上了你独特的生命烙印。如果你有足够的技巧可以把你所见到的表达出来,那么你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而即便你只能欣赏这一点,你也获得了洞穿一切艺术形式的眼光。于是,我们消弭了和美之间的距离,找回了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