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热》

时间:2009-03-05 09:50   来源:中国网

中国热——世界的下一个超级大国

[美]方绍伟 著 柯雄 译

新华出版社出版

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景气还能否持续?中国的崛起是经济意义上的复兴还是文化意义上的复兴?这种复兴能否在不推行“西方民主”的基础上继续下去?

由旅美经济学家方绍伟撰写的《中国热——世界的下一个超级大国》一书,最近由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现任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方绍伟,以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文化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制度根源,中国的“脸面崇拜”背后的“耻感文化”和“恐感文化”,中国当前“十大社会问题”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朝代周期”的制度基础, 当代中国以新的任期制和多党合作为特色的“政党政治”的变革特征,以及中国的“相互依赖文化”与西方的“个人自主文化”的差别。该书的结论是:中国的经济自由化并不会逐步导致政治上的西化,其政治制度也不可能像西方人所说的逐渐走向崩溃,而中国的经济复兴实际上是整个文化复兴的前奏,中国对美国的挑战主要不是经济或军事的挑战而是“国家制度模式”的挑战。

在《中国热》中译本中,作者添加了新的章节论述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作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美国的一场制度文化危机,是个人自主的民族特征、自由市场的思维习性、股权分散的公司结构和乐于冒险的文化气质的危机,是美国对自己的制度文化缺乏彻底反思的危机,甚至还是美国人对自己的制度文化不可能有充分的自我意识的危机。如同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民主原教旨主义”的困境一样,美国的金融危机是长期盛行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困境,是“市场永远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和“私人监管在限制额外的风险方面比政府监管更为优越”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信条的否证,同时也是美国对“产权组合”、“连锁外部性”和“制度失效”等缺乏敏感的悲剧性结果。而在中国,独特的“比较制度优势”能使中国克服种种暂时困难继续发展。

该书的另一重点是对西方“多党竞选”民主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的实证和规范论述。作者令人耳目一新地分析了“多党竞选”实践中的“集体行为的逻辑”、“集体信仰的逻辑”和“集体决策的逻辑” 等陷阱,揭示了“竞选民主反映民意”这一大众迷信的内在机制,由此阐述了中国走自己的“德能民主”道路而不会采用“竞选民主”的“十二大理由”。在回应西方主流舆论对中国的批评中,该书是目前为止一个较为全面直接和有条有理的理论应对。

作者认为,理性开放而不是“宗教狂热式”地审视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将是中国能否在世界金融危机背境下抓住机遇继续崛起的关键。

编辑:董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