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人物

台湾“鲜芋仙”的大陆梦:想法从第一天就有

2012-11-07 08: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编辑:王思羽

  2007年1月,台湾的第一家鲜芋仙在台湾板桥裕民街出现,以“小时候的甜点回忆”和明亮的装潢为卖点大获成功,被称为“复古的时尚。”

  “我抓住了消费者要的感觉。”傅信钦说。等到同行发现这是个好机会,纷纷推出如仙Q、极品仙草铺、仙芋奇圆等类似产品时,傅信钦决定提高产品的门槛。其一,建立中央工厂。他花费4.2亿元新台币买地,2亿元新台币打造中央工厂,建立ISO20002国际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系统,ISO9001品管系统,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系统,这些食品标准需要的大笔投资让其他进入者望而却步。

  整个生产流程已经做到流程化。半夜,各地采摘来的芋头被运输到工厂前的空地上,进行分类、清洗、削皮、蒸煮。通过自动包装机和检测器之后放入冷藏库,运送到各地门店。傅信钦在工厂请了总师傅,进行芋圆总体品质的掌控。芋头一年的产期,各地的特性不同,口感也就不同,总师傅的任务就是和研发团队配合从源头调整出统一的好口感。

  其二,傅信钦又“拿出”休闲小站学习到的方法论来提高产品品质。傅信钦很重视这种学习的机会。因为他知道消费者有耐心给反馈的机会并不多,而真正好吃的东西也未必多,因此他的研发团队会抓住每个机会去现场研究。“研发团队都会流于主观,觉得自己的产品不错。”傅信钦认为只有不断出去看,自己调整,做到各个品类市场上最好的一家,消费者的接受度才会越来越高。即使现有的产品也在做革新。比如鲜芋仙改变了一种冬瓜茶小芋圆的规格,方便顾客用吸管吸取,这一改革就把门店营业额提高了20%。

  傅信钦进大陆的想法从建立鲜芋仙的第一天就有了。在这两年中,巴贝拉的创始人陈韦兴曾到访过鲜芋仙。陈韦兴很早就有做甜品的想法,考察台湾和香港多次,一直在想寻找合作伙伴。两人曾经到一家鲜芋仙门店中参观,但并没有进入合作阶段的深度谈话。陈韦兴看到鲜芋仙势头较旺,“从各方面条件看来很难谈合作”,转而找到了仙Q的老板,进行技术合作,创办了果留仙。

  傅信钦到上海考察,走遍了很多甜品店。他在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消费者要的是怎样的口感,其二同类型的品牌推出的产品接受度究竟如何。他说,果留仙的相关产品的口味已经做了不少本地化。在思考产品的同时,市场总监李俊煌为了建立分公司也在四处探寻。

  从上海火车站到徐家汇,再到台商聚集的古北地区,他都在寻找合适的分公司物业。鲜芋仙开店的地址最好是办公商圈,或者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参照台湾占到营业收入10%~16%之间的租金水平,傅信钦分析,在上海内环内找到的机会不大。

  还有供应链的搭建,设备的供应问题不大,但在原材料上,需要大量的收集信息。各地考察下来,傅信钦发现广西的芋头口感不错,已经纳入考虑范围,随后进行成本分析。“我们已经安排好了,什么阶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傅信钦踌躇满志。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