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台书展三城记
马家辉
“我认为,香港书展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参与书展的策划和组织这一点,可以让上海书展加以借鉴。”
张大春
“读者不会把书展和书店对立起来,书展提供了另一种读书氛围,只有好,没有坏。”
孙甘露
“中外作家的差异性,在书展这些活动中被抹平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家在很多话题上是可以有共识的。”
毛尖
“上海读者真的关心文化图书和活动,他们对文化活动投入了更多热情。所以,上海书展的‘文艺腔’还是很足的。”图片 高剑平 早报资料
张大春、马家辉、孙甘露和毛尖两岸三地作家纵谈书展三城记
上海书展、台北书展和香港书展是华语世界重要的三大书展,这三个书展共同特点是:大量普通市民的参与,大量文艺活动在书展期间举行,大量两岸三地作家聚在一起就某些议题对话讨论。因为一场书展的举办,作家把地域的边界抹平了。
台湾的张大春、香港的马家辉、上海的孙甘露和毛尖,他们都是各自城市书展的参与者和一部分,因为书展的举办,他们还会在上海、香港或台北一起相聚。
在本届上海书展结束之后,这几位上海书展的“劳模”作家分别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谈论他们所居住城市的书展以及他们眼中另一座城市的书展。
中外作家的差异性在书展活动中被抹平
东方早报:在三座城市的书展中,台北书展是历史最悠久的(注:于1987年12月15日首度举办)。在你印象中,台北书展最有趣的历史是哪一段?
张大春:在历史上,台北书展有一段时间曾经是365天不关门的,一些出版社在那里租场地,一年到底都在卖书,也有很多人为了便宜5块钱,坐公车去书展买书。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没有现在的台北书展。
台北书展是最悠久的华人书展,为了台北书展(的常设),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由选举产生,出版人郝名义、林载爵都曾任这一职。
东方早报:对你而言,书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张大春:对我来说,书展可以让我见到许多平时见不到的朋友,比如这次在上海书展上,我又遇到了朋友阿城。我们已经有近两年没有见到了,但因为书展,台北的我,北京的阿城,在上海见到。
我每年都会到上海一两次,每次都会见到毛尖、小宝、孙甘露等等,但能一次性地都见到,也只有书展才行。而在这些人中,陆灏是一个核心,所以因为书展而见到一个人,因为一个人而见到其他人。
东方早报:很多人包括一些出版人都觉得,书展可能过时了,现在连书店都要倒闭了,为什么还要书展?在你们看来,为什么还要书展?
张大春:书展已经成为号召大家一年一次聚集在一起的理由。实际上,书展场外的那些活动已经真正成为充实整个城市阅读的养料。
在书展上,依然还是有名人效应,还是有粉丝为了见偶像去排队求签名、合影。不过像这次的上海书展,很多活动已经扩展到了周边,把书展延伸到城市的其他地方,从长远看,这对城市文化有更多积极意义。而且在空间上扩展到书展现场之外后,可以有更多形式去呈现书和文化活动,比如可以是我这次参加的文景艺文季这样的嘉年华式活动,可以是论坛或只是一个派对。
我想,读者不会把书展和书店对立起来,书展提供了另一种读书氛围,只有好,没有坏。
孙甘露:从上海书展的国际文学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来自海外和港台的作家,他们到这里来就是来交流的,而不像几年前,他们带着来内地的心态来上海。中外作家的差异性,在这些书展活动中被抹平了。在这些活动中,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他们在很多话题上是可以有共识的。
书展上的很多活动和作家、出版社协调得很好。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文学周要请这些作家来?其实,每年过境上海的国际知名作家很多,但很多都只限于大学、媒体等专业圈。文学周把他们专门请来与上海读者见面,这对很多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而且重要是的,这些活动不是无的放矢,这些活动都是跟中国联系起来的,所以读者能有更积极的反应。
文化活动已不局限于书展场内
东方早报:香港书展最值得台北书展和上海书展借鉴的经验在哪里?
马家辉:我每年都会参加香港书展,清楚它的运作和这几年的变化,因为跟更多单位合作,书展的力量也更强。我认为,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参与书展的策划和组织这一点,可以让上海书展加以借鉴。香港书展和台北书展不只是卖书,演讲、展览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其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东方早报:香港书展能反映香港这座城市的特色吗?
马家辉:香港书展发挥了相关社会的最大优势,因为有序和效率,才能每年接待近百万的人流。我问过其他人,他们告诉我上海书展每年吸引二三十万人参加,而香港书展每年吸引的读者数量近100万。从数字上可以看到,上海书展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书展的宣传,针对读者的活动,这些都还有很大空间。
东方早报:台北书展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大春:其实,大家都说,平时没有时间、没有兴趣买书,当然主要还是后者。香港朋友对我说,香港书展每次要吸引将近100万的读者,他们把一年中看的书一次买掉,因为平时没有时间去买。台北书展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的情况,但我觉得这个阶段慢慢过去了。这三地的书展都有很多文化活动,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是这些文化活动未必是发生在书展场内的,只是在书展期间举行。比如我这次来上海参加书展,主要活动都在浦东的星河湾酒店,甚至还到了银联去做书展活动。
东方早报:香港书展的变化呢?
马家辉:其实香港书展不是只有作家和打书会,还有很多交流活动,尤其是版权、电子图书的专业交流。消费者和读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对书店和书展的期待是不同的。在书展,他不只是买书,也是参与到一项行为艺术中,那么多人在7天里参加高密度的文化活动。不过,书展不只是局限于一个礼拜和那一个会场,香港书展这几年都会和香港一些小书店在书展之外一起办活动,今年还举办了“文化7月”的系列活动。
参加书展的经历和经验更重要
东方早报:你们能比较下各自参加的上海书展、台北书展和香港书展吗?
毛尖:上海书展跟我参加的香港书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参加香港书展的读者更多是家庭型购书,购买的书多半是生活教育类图书,而上海读者真的会关心那些文化图书和活动,他们对文化活动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所以,上海书展的“文艺腔”还是很足的,我参加的6场文化活动中,读者的提问都很有水准的,至少可以知道他们是看书的。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那场国际论坛,场内非常安静,这让我很震惊,他们是真的以参加文化活动的心态参与其中的。
张大春:在我看来,台北书展、香港书展和上海书展,这几年越来越接近。
马家辉:台北书展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书展,因为它的主持者是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这几年都是台北出版界的大佬。因为是文人书展,冷僻的书、冷僻的讲演都可以在台北书展上遇到。另外,台北书展的宣传品和口号都很好,有文艺腔,但不肉麻。这跟台湾发达的文创产业有关,这点上海和香港书展都比不上。
三地书展都有讲演活动,但香港书展的讲演活动都在封闭的空间内,而台北书展和上海书展有相当部分活动都是公开的,虽然能吸引更多读者,但那个气氛还是很怪的,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是冲着签名来的,我有好几次遇到这种情况,然后讲到一半就不讲了。作家不怕人太少,就怕气氛不对头。
我在香港书展主持过好几次活动,有一次是主持台湾出版人初安民的活动,只来了20多个人,但气氛很好,一点都不难看。
孙甘露:上海书展这几年也慢慢都把文化活动放在书展外的独立封闭空间举办。我这次参加的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有上海国际文学周和文景艺文季,这些活动都在独立封闭的空间举行,读者能更安静地参与其中。嘉宾是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文化人,他们来到上海谈论同样一个话题,我觉得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利。在我们小的时候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活动?
其实,这些参与的读者到底能听懂多少,理解多少,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个经历和经验,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记者 石剑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