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到北京的“文创特快”
什么是文化创意生活?
文化创意、大众文化是这些年新兴的一些词儿,“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大众”如果拿到以前,哪怕是十年前都是很不常见的组合,如今却成了热闹非常的话题,而且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数字科技的产品随处可见,选秀活动、流行音乐更是红红火火,它们都是大众文化,都是文化创意的产物。文化已经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与大众息息相关;我们不会只用“有文化”或者“没文化”来形容一个人上过多少学、学过多少知识,也不会只把“文化”作为已逝文明的统称。
文化之于现在的我们应是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所形成的一个共享的生活方式,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有关的生活显现。传统的艺术门类是文化,现代生活中的发型、服饰、家居是文化,影视、广告、流行音乐、网络文学也是文化,文化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台湾美学生活的盛行
听一些台湾朋友讲,宝岛的生活型态较前些年正经历着改变。走在路上,人们会发现周遭的环境渐渐变得不一样了。商店里的产品除了实用以外,多了一层美感的规格,商家的服务除了周到以外,更多了一种体验的共鸣。一家餐馆有可能隐藏着一段惟美的故事,一块糕饼或许就述说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一个喝水的杯子也可以启发一条智慧的小哲理。
城市里标榜风格的餐厅、咖啡馆、工艺品、家饰店如雨后春笋,即始偏远的山涯海角,都有不少的私人民宿旅店、工作坊、观光农场。大街小巷的各色小店、作坊、餐饮,都起大变化:空间场所不标榜过度设计over design的装修,而是店主人的个人品位甚至生活哲学;取胜的要素,可能是空间氛围极具特色的服务创新;消费不再是购买生活必需品,是购买感动及认同;小店经营模式不再是萧规曹随,而是创意、复合、体验的多样附加价值。台湾的各类小店,逐渐有了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一些老字号也开始省思,如何于原有的独特配方或性能优势,在品牌塑造、产品研发及营销、包装上,融入新的生活或消费趋势。
现在的台湾,已不是制造业的天下,创意产业,美学经济,风格社会和品牌台湾,这些看似对立的词组,却是台湾现下和未来最好的注解。从诚品书店的通宵夜读,到淡水街头艺人的低声吟唱;从台南的古迹巡礼,到高雄眷村文化馆的历史诉说……台湾地标性的文化印记都在讲述台湾现在的风格故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将台湾的美学风格带给更多的人。
台湾文创产业的兴起
这样一个追求产品或服务独特,讲究有欢愉体验价值的美学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在台湾兴起,其实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需选择和必然趋势。台湾农村土地面积极大,广大的农村面积使得台湾经济发展受限很多,曾经有一度台湾在制造业上发力,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代工的毛利逐渐下降,台湾的制造经济便很快面对瓶颈,台湾的经济发展及产业模式需要再次思索转型。
面临产业转型的台湾,似乎窥见了一个契机。全球人均所得二万美金以上的国家,服务业占GDP比值几乎都达75%,而服务业比例仍仅及68%左右的台湾要持续成长,内需型、风格型的生活、创意产业自然被看好。此外一般发达国家都有高比例的创意产业和创意品牌,而这代表高利润及难以被竞争者复制,例如巴黎的时装业、意大利的家具业、圭谷的科技业、好莱坞的电影工业。
现代社会,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要素,不再只是资本、土地、工厂、而是知识,这种知识一旦落实在产品或服务上,就是创意,一种感性、欢愉、体验的生活态度和美学。而且,跨国企业带来的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的工厂和企业,在制造原料和营销手法上趋于相似,当商家再也找不到差异化因子时,创意经济或美学经济便成了主角。
从台湾制造发展到台湾设计、台湾品牌是岛内产业发展的好选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