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各地台商

青岛台协会长官俊博:立足青岛 “玉汝于成”

2012-08-02 08:30     来源:青岛台商创业风采     编辑:王思羽

  立足青岛 “玉汝于成” 

  1989年8月,官俊博第二次来到青岛。这一次,他和6位同学凑了1700万新台币,来青岛闯荡。

  初来青岛便投入了房地产行业。“刚开始来的时候,吃饭用粮票,我没有粮票,食堂不卖给我们,工人看我们可怜,就拿粮票和我们换现金。”官俊博笑着说,“当年做房地产投资,时机不成熟,大陆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启动,他们的‘超前’投资以失败告终,把钱都赔光了,7个人作鸟兽散,其他同学均选择了返回台湾,但我因为看好青岛而决定留了下来。”

  官俊博说,大陆改革开放政策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我觉得留在大陆会有比较大的机会发展。所以我选择不回台湾,决心在青岛打拼。

  留下来的初始日子对官俊博来说并不容易,在青岛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从零学起,官俊博感到十分迷茫。虽然官俊博也想入乡随俗,身穿绿军大衣,但一开口说话还是被人认出是台湾人,他感到压力很大。“我们这种在青岛无亲无故,自己跑过来的台湾年轻人真是非常稀奇的‘动物’,”他自嘲道。

  投资房地产失败后,官俊博又投资了一家电子厂,但也不太顺利。官俊博坦言,这两三年是他最困顿的时期,当时也想过回台湾,但总觉得应该再坚持一下。他有意识地结交朋友,熟悉青岛的人文地理环境。后来,他又做贸易,情况才慢慢好了起来。

  1992年以后,官俊博的事业开始真正有所转机。借助中国大陆刚刚兴起的摩托车热,官俊博把台湾成熟的摩托车技术和配件引入大陆,并靠此赚得“第一桶金”。

  官俊博告诉笔者,他当年遇到了贵人,就是济南轻骑集团老总,又恰逢摩托车正处在上升阶段,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于是,他开始把台湾成熟的技术和零配件引进来,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几乎取代了70-80%的日本零配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官俊博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摩托车制造行业进入黄金阶段,“那时候台湾的摩托车技术在世界属于领先水平,台湾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加上大陆的广阔市场,生意很快就做起来了。”从刚开始的利用台湾摩托车技术和生产能力进行摩托车零配件的买卖,到发动机、整车的制造销售,官俊博凭借在交通行业的积累和人脉,一路顺风顺水,生意有声有色。直到现在,他仍是日本知名的汤浅电池和统一电池的代理商。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