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张洁
聚焦:美国大片过境 是忧是喜是挑战
中美双方18日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片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此举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对美国制片商、中国影院、发行商还有观众固然是好事,但对于中国的电影制造商和创作这来说,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日前也有不少国内创作人表达自己的担忧,圈内更有“狼来了”一说。面对美国大片“入侵”,为何会有恐慌?中国影片和美国影片的差距何在?大片入境对中国电影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为何恐慌:大刀不敌洋枪?内患才是致命伤!
听此消息,国内电影圈哀鸿遍地。不少大腕认为,短时间内美国大片增加将挤压国产片票房,国产电影制作将受冲击。《西风烈》制片人关雅荻说,国产片是大刀队,好莱坞是洋枪洋炮,现在“长城”开了口子,希望有关部门创造条件让大刀队实力变强。大刀如何敌得过洋枪洋炮?加入WTO这些年,政府之所以在引进好莱坞大片上不松口,就是希望为国产片赢得时间,打造自己的“土枪土炮”,可是你到如今还在使大刀呀!当下国产电影的困境,外患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是内忧才是致命伤。
差距之一:与观众的理解才是关键
我们国产影片与美国大片相比,差距究竟在哪,我想原因并不难找,既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设备的问题,更不是演员的问题,即使有所谓的“限制”,也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问题还是对观众的理解不够,不能给与观众视觉听觉上以震撼和享受,内容也难以与观众形成共鸣,制作上的粗制滥造更是国产片的一大致命缺陷,同时,摄制上缺乏创新,还习惯与向观众“讲故事”,而不是用新的创意怎样来把“故事”讲的更生动更吸引人。
差距之二:追寻真正的“电影精神”
国外电影人追求商业价值过程中蕴含在其中的“电影精神”,恰恰是国产影片所稀缺的。正如网民调侃国内电影的那样,国外大片瞄准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未来,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宫廷戏”中徘徊;人家穿越是往未来人类的数百上千年之后穿越,我们是穿越回明朝当王爷。不同的定位和思维,得出来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一句话,技术层面差距的弥补或许不难,最难的也最核心的是秉持什么样的竞争精神、创作和创造精神。
挑战与担忧:空间与机会减少 压力增大
事实上,美国大片的进口及其数量的增加,虽然有一定弊端,但利还是显而易见,而且远远大于弊的。正如好莱坞研究者周黎明所言,电影贸易的争端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对美国的好处不一定对中国是坏处,以后中国观众能看到更多好的电影,电影院的收益也能增加。同时,还能刺激国内制片公司更加努力,认真拍出质量更高、让中国观众更喜欢的电影。如果单单从生存空间上讲,每增加一部美国大片,都会让国产片少一些公映机会,或者说多一份竞争压力。
机遇之一:学会“与狼共舞”
当然,美国大片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题材选择来说,既然都是在中国放,美国片能拍的,中国片也应该能拍。从版权保护来说,美国片商一定会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反盗版力度,中国电影人也能跟着受益。从交流合作来说,双方合资成立制片公司,中国人将有机会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群“狼”压境,原先靠吹牛皮、吃老本、堆明星、恶性营销获利的模式肯定不行了,放弃投机心理,老老实实苦练内功,抓好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市场营销,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壮大实力。
机遇之二:优胜劣汰 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狼”来了,是好事。长期以来,国产片制作粗制滥造,广受诟病,以致于不少人宁可在家看电视剧而不涉足影院,看电影在一些人的记忆里是十几年前的事。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国内电影市场向美国开放了,那些不思进取、靠明星吃老本、靠投机取巧取胜的制作者将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在压力和冲击面前,智者会痛定思痛,找差距,想方设法赶上去。好莱坞的大片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贴近大众娱乐消费需要的精神消费品,同时,又遵从了艺术形式的规律。这恰恰是国产片制作严重欠缺的,值得反思。增加美国进口大片,国产片制作有更多借鉴学习的机会。
机遇之三:分账大片 激活中国电影
激活中国电影市场,分账大片功不可没。势力强劲的好莱坞电影更多地涌入,会促使国内影视公司竭力提高品质,以与之抗衡。要么在重压下杀出一条“血路”,要么只有死去。有论者指出,中国电影每一次质的飞跃,必然是体制改革和政策不断放开的结果;几十万电影人的“生死”不重要,促进中国电影提高质量最紧要。
更多>>
各方反应
美国大片“入侵” 应多琢磨人家的“魂”
以开放心态迎接电影业的“狼来了”
美国大片不是“狼”,国产片也不是“羊”
银幕够大,可有中国电影一隅
增加美国进口大片是好事
多进口美国大片更应多学习“电影精神”
对增加进口美国大片不必喊“狼来了”
美国大片来了,撒娇也没用
更多>>
往期回顾
2.14情人节的情人“劫”
聚焦:千里马出闸 林书豪刮起Lin旋风
评析Makiyo事件:无良无耻无知
选后岛内政坛调整:蓝绿都在忙些啥?
春运来袭 看归乡客的喜怒哀乐
聚焦:美刊评选2011年度十大国际新闻
盘点“老来俏”的台湾艺人
聚焦:《时代》周刊评出年度十大丑闻
美国大片增加,对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要想“立”得住,需要更多从上至下的尝试和努力,也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必大喊“狼来了”,接受美国大片过境的挑战,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使“中国式大片”尽快成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