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张洁
深度:雷锋精神——温暖而持久的快乐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随着3月5日“雷锋纪念日”的到来,关于新时代需不需要学雷锋、需要学什么样的雷锋精神等话题,也会有激烈的讨论。从1963年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来,雷锋一直作为一位精神偶像,而雷锋精神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怎么理解当年的雷锋,又如何诠释当今时代下的雷锋精神,又将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当今的雷锋精神?
还原真实的雷锋:平凡中的温暖与伟大
还原雷锋的真实形象,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看到真实,看到真实中的伟大,平凡中的崇高。这样所体验到的道德感召力,才真正持久地感染世人。原来,雷锋也爱美、追求美,也曾炫耀军功章,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生命短暂,生命只有一次,雷锋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人类永恒命题,有自己纯粹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去践行,不断在为社会服务的道路上前行,追求个体生命的升华。
雷锋精神是应该传承的“子曰诗云”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精神并没有远去,因为我们一直被各种各样的爱和奉献感动着。同时,不能否认的是,在一些年轻人的印象中,雷锋的背影有些模糊了,他们不太清楚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学习他,怎么学习他。在张扬个性的时代,他们各有各的偶像,或者是影视明星,或者是成功人士,却忽视了雷锋所承载的精神财富。此时,就需要我们去及时地擦亮“雷锋”的形象,继续用雷锋精神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世界。
注解一:雷锋精神是释放善念的美德
这种善念,半个多世纪前,因为雷锋的弘扬,获得某种当代质感,成为中国社会主流道德的重要元素。雷锋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美德。乐善好施,一脉相承。这样看来,我们能很干脆地回答一个问题:雷锋助人为乐,只不过是把他的善念释放为行动,只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了他的本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你看着其他人的困难、艰辛或是苦痛,不忍心,那么你上去帮他们一把,就是把你的“不忍人之心”,把你的“四端”,扩充为你的善行。这其实就是雷锋做的事情。你这么做了,其实就是在学习雷锋。
注解二:雷锋精神是小事的经年累月
正如乔安山所言,只有真实的雷锋才人人可学,因为真实的雷锋是通过做一件件小事经年累月而成榜样。在今天重新认识雷锋以及雷锋精神,关键一点就是认知雷锋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雷锋从旧社会的孤儿成长为新中国的时代标兵,既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也没有高不可攀的丰功伟绩,但这并不妨碍生前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获誉无数、名声远播,因为时代对个体价值的认同路径已然变化。纵观雷锋的一生,“爱岗敬业”和“乐于助人”两大美德传颂最广。其实,恪守职业精神和人格美善,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成长史的真正价值,其实是在于他以一个时代青年的自觉,赢得了时代与社会回馈给他的荣光。二者实际体现了时代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这才是雷锋精神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与社会的价值所在。
注解三:雷锋精神是做好事的快乐
这种快乐,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从他的日记中读出来,从他留给我们的影像中品味到。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学习雷锋,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乐——这不是拙劣的绕口令,而是关于快乐的哲学。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就像那个可敬的、行善并快乐着的老人那样,这样的快乐并非不可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获得。
注解四:雷锋精神是非雷锋独有的爱与奉献
实际上,“雷锋精神”所体现的爱与奉献,并非雷锋独自享有的专利。这些传统美德的载体,也从来不仅仅是这一位年仅22岁的士兵。在雷锋之前,便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朴素古训做积淀;在雷锋之后,亦有徐虎、李素丽、杨善洲等道德模范来演绎。甚至身为外籍人士的丁大卫和卢安克,也在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在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看来,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最可贵之处,便是心怀感恩的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人”。大爱,正是雷锋精神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只要这个世界还需要爱的温暖,那么“雷锋精神”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注脚。
注解五:雷锋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而雷锋精神的本质,今天其实也有很多人谈起过,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扶助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扶助道德可以解释为传统文化、社会规范,也可以解释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于更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是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综合写照。这一点既有历史性,也的确有时代性。
学雷锋应当是最快乐轻松的事
雷锋这个名字直到今天让人感到温暖。人们决非怀念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岁月往前走,不回头。但每一代人都想多有一点温暖,而雷锋是温暖最持久的符号。学雷锋应当是这个春天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它应当轻松,飘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让我们简单地爱雷锋精神。因为无论有过多少复杂,它留给我们的就是几声简单的呼唤。顺着岁月的轨迹倒着往回走,去寻找、发现简单背后还有过什么,那大概只会是少数人的偏好,不会是中国人的集体下意识。中国行在途中,雷锋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伴侣。他不是偶像,他是我们孤独时的身边人,是我们累时伸过来的一双手。
更多>>
各方反应
记住雷锋,从记住“同志”做起
还原“潮男”雷锋,能更好的学习雷锋
新的时代仍然需要“雷锋”
当今时代更需要学习雷锋
自觉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
雷锋精神应产生跨时代的普遍价值
雷锋精神是应该传承的“子曰诗云”
把“雷锋精神”当标签是一种误读
更多>>
往期回顾
聚焦:这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台湾电影
名著翻拍:也说新版《西游记》的毁与誉
陈菊代理民进党主席的N种猜想
深度剖析:当“苹果”被咬后……
聚焦:美国大片过境 是忧是喜是挑战
聚焦:千里马出闸 林书豪刮起Lin旋风
选后岛内政坛调整:蓝绿都在忙些啥?
评析Makiyo事件:无良无耻无知
其实雷锋并不遥远,雷锋精神也并不深奥,他其实意味着社会良性运行的“底线”,他身上体现的那种道德感,应该也完全可能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在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中,只要人人争做雷锋式的“一滴水”,我们就能汇成爱的大海。对雷锋和雷锋精神有信心,也就是对自己有信心,我们需要的是在生活中实践他不因时间而腐朽的精神,雷锋作为一个偶像或许在远去,但作为一种精神代名词还将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