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70万志愿者微笑奥运 为历届奥运会之最
志愿者
——访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
面对日本记者的询问,来自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陈雅伦微笑解答……尽管每天忙碌10多个小时,但她依然充满热情。陈雅伦只是此番170万名奥运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
“开赛以来,为服务好奥运,志愿者们以各种形式贡献着自己的热情和心力。”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称,志愿者正在“用微笑勾勒北京奥运会的精彩”!
“6+1”模式——
170万志愿者创奥运之最
“我们采取的是‘6+1’大众参与模式。”刘剑一一详解,“6”指的是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运”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和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等6个项目,“1”就是“微笑北京”主题活动。
刘剑介绍,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将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20万名拉拉队志愿者共约170万名志愿者,在赛场内外参与志愿服务,向世界展示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微笑。
170万——这个数字不仅是历届奥运会之最,也是中国单次赛事或展会志愿者之最!
刘剑称,赛会志愿者将为北京奥运提供直接、专业的志愿服务,而城市志愿者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的一个创举。与赛会志愿者不同的是,只要14周岁以上就可申请,广大的中学生就此有了参与的渠道。
在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上都更灵活的社会志愿者模式,更吸引了百万人参与。一位申请当“社会志愿者”的路透社记者给刘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明社会志愿者所要求的‘积极参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刘剑表示,“志愿者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立足身边,少开一天车、捡拾一片树叶等等,都是一种社会志愿者行为。同时,戴上奥运志愿‘微笑圈’,实践微笑承诺,展示文明风采,同样是为奥运作贡献。”
志愿者老人感动社会——
“哪儿有需要往哪里搬”
刘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志愿者打交道,有3位特别的老人让他印象深刻。
103岁的付漪泉老人,家住北京崇文区。作为社会志愿者,他也是所有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每天早晨6点多,付老就别上“首都治安巡逻”的志愿者袖章,沿街巡逻。退休后,老人已坚持巡逻近30年。今年7月,老人报名成了奥运志愿者。不久前,刘剑看望老人,老人说,开幕式那天他白天还照例“值班”,晚上回家看直播。
87岁的孙芳垂老人是赛会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这位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资深建筑设计师,曾亲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塔的设计。“老人特谦虚,他说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事,英语还行,可以做些接待工作,哪儿有需要就往哪里搬。”刘剑十分感慨。
66岁的常志复老人在西单图书大厦前担当城市志愿者,两年前她就开始为奥运服务做准备。如今,她不仅能用英语和手语与外国游人、残疾朋友进行简单对话,还如愿成了奥运火炬手。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每一张名片都记录着一个故事。“希望借助奥运会的契机,广泛传播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让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让志愿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刘剑坦言。
奥运期间不留遗憾——
在“志愿集结号”下奉献
“目前所有的志愿服务都已正式开始,志愿者将全力以赴。”刘剑对奥运期间的志愿服务充满信心。他说,这份信心来自奥运志愿者们一直以来的奉献精神。
作为启动已两年的城市志愿者项目,城市志愿者很早就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了志愿服务中,有些城市志愿者甚至大年初一就到岗工作。奥运场馆里,赛会志愿者发扬参与精神,创造性地完善设施。
“比如在盲人门球测试赛中,志愿者利用自身专长,制作分贝器,研究多少分贝以上就影响盲人的正常比赛,并制作‘保持安静’示意牌提醒观众;在北工大羽毛球馆,进出的两个门始终都有志愿者在把守,确保两扇门不同时开,以免气流影响比赛……”刘剑能道出太多的感动。
“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要做到三个满意:让国际社会满意、让各国运动员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刘剑说,“志愿者挥洒汗水,图的就是奥运期间不留遗憾。”
刘剑表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实践将证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积淀,以奥运为时代背景,以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为目标的志愿服务,在扶弱济困、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白 龙 杨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