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闭幕式焰火表演大猜想
8月8日,北京夜空中的29个“脚印”也许还逗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而周日的夜晚,另一场精彩的焰火表演又将在天空中绽开。随着闭幕式的临近,千奇百怪的猜想一个个浮出水面,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焰火团队专家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家玉在此揭开冰山一角……
猜想一:
闭幕式降雨怎么办?
“24日晚上,如果北京降下中小雨,你们设计的烟花会被雨浇熄灭吗?”“不会。”赵家玉尤为自信。8月的北京,中小雨一向是“常客”,今年的雨水仿佛还更多,不过,赵家玉的回答算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他说,在焰火二次演练的现场,曾遇到过绵绵细雨,在一个小时的风吹雨淋之后,一束束耀眼的焰火如常跳跃在天空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们的系统能保证焰火的燃放质量。”
赵家玉和小组在药剂原材料选择和药剂配方上作了改进,把老祖宗1000多年的配方取长补短,愣是改成了不吸潮的原料,而且点燃温度也在230℃到250℃之间,增强了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猜想二:
烟花燃尽是否有黑烟?
逢年过节放“二踢脚”“魔术棍”的都知道,烟花燃放后,说是满鼻子的硝烟味儿,一点也不夸张。赵家玉说,绿色奥运,当然不能让大家看够玩够后,留下一地残渣,满场黑烟,所以,他们小组这几年没少费心血,改变了烟花的金属可燃物和色焰剂,这样,没有燃烧完全的残渣或细小燃烧产物即使弥漫在空中,也难以形成肉眼能见的烟雾,更不会产生过多的残渣和杂质。
不过,当初要试验这种新型焰火,小组可谓跋山涉水,费尽心机。“北京市区内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实验场地的选择成为了实验进行的瓶颈。”为了找一个远离市区、又安全保密的实验地点,研发室的老师们煞费苦心——“我们常常在晚上驱车赶到河北边界的海边去进行实验,第二天早上再赶回学校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