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朴方同志谈残疾人体育
提到残疾人体育运动,人们通常会问:那些身体已经残疾的人为什么还要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观看残疾人体育竞赛会不会让人感到很“揪心”?我想就这些较为普遍的疑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残疾人体育运动,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其次是突破局限和障碍,第三是融入社会,第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最早是从康复治疗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生发现伤残军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的康复,这催生了现代康复医学。比如有些脑瘫患者,由于肌肉僵直,即便是坐轮椅也坐不稳,不由自主地扭动身躯,但一到了游泳池里,却可以自如地划水,通过游泳训练他不但可以游出好成绩,也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
最初以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产生的效果不仅是康复。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不断突破身体的局限和心理的障碍。体育让很多残疾人实现了虽然没腿,但是能跳,虽然看不见,但是能跑,残了但是不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天地。我们知道有的残疾人失去了半条腿,可是百米可以跑到11秒以内,跳高可以越过21米的横竿。
一位采访1994年北京远南残运会的女记者这样讲述自己的感受:刚接受采访任务的时候,觉得体育是健全人的事情,残疾人还搞什么体育啊?可是当我走进游泳馆,看到一个肢残女孩子,面对看台上数千名观众,毅然把披在身上的浴巾拿掉,身着泳装,拖着残缺的身躯,艰难地站上跳台。我被感动了。眼前这个女孩子,克服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障碍,而且是我们健全人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当发令枪响,她跳下泳池,奋力地向终点冲刺时,我的身心都被震撼了,我终于明白了残疾人为什么要从事体育,因为通过体育运动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我和你是一样的人。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接触到家庭和工作单位以外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也是一种突破——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社会中。实际上,大多数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许多残疾人运动员创造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有个肢体残疾运动员,3年前曾经创造了吉林省跳高纪录;现在我们的残疾人乒乓球队,就在参加全国的乒乓球甲级联赛。
我想特别介绍一位游泳运动员,他叫何军权,湖北人,小时候因为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双臂,但是居然在水库里练就了一身游泳的好功夫。有一次在家乡的水库边,看见一位女青年不幸落水,生命危急,当时他就跃入水中,迅速游到那个女青年身边,大喊:“你抱住我的肩膀!”后来他把这位落水女青年救上了岸。因为没有手臂,在游泳比赛时他只能以头撞击池壁,比别的运动员吃亏,但他还是获得了包括残奥会在内的多项世界冠军。
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奥运会,可以绷紧观众的神经;残奥会,可以震撼观众的心灵。
举办残疾人体育盛会,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展示运动员的顽强精神,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关心残疾人,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1988年汉城残奥会改变了当地人们的观念,韩国残疾人事业以此为契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西班牙、澳大利亚、希腊等国举办的残奥会都对当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全世界,残疾人参与体育竞赛都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特征为世人瞩目,给人以启迪。残奥会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特殊的震撼力给世界增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节选自2007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报告会上的讲话)